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墨子"兼爱、尚贤"思想,侧重分析了墨子"兼爱、尚贤"思想在高校学工队伍人才培养中作用,重点探讨了高校学工队伍建设、培养和发展等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学工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5):51-52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在众多思想中独树一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源,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他强调的兼爱是一种普天之下人们相爱相利的无差别的一种爱,这种爱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渐渐的演变,通过修身、尚贤、非攻、非命、节俭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发展,颇具特色,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燕妮 《学理论》2010,(13):64-65
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身若其身",这与基督教宣扬的"爱人如己"的平等之爱确有共通之处,但两者事实上都无法完全超越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差等之爱。而另一方面,墨家和基督教所提倡的"爱"在其来源、诱因和爱的广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3)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修身思想所代表的自律文化对廉政文化有基础作用。墨家"修身"思想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墨家将修身作为人们学习和治国理政的根本,提倡"反之身者也"的根本修身方法,坚持实践和批判理性、强调实际能力,提升自我的批判理性和树立正确的交友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个人私德是与社会公德相对而言的。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个人私德则是指个人私生活中有关个人的做人品德、作风、习惯等,即古人所谓的“修身立德”、“克己复礼”等。“德,国家之基也。”“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公德便‘不能群’,无私德则‘无以立’”。可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品德的重视。人要在人群中和谐生活必须讲公德,要自立修身、自我完善,必须讲私德。个人私德的修养和操守,是  相似文献   

6.
养生先养心     
潘朝曦 《党政论坛》2011,(12):57-57
中华养生有一句名言,叫做“善养乍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那么何以养心昵?所谓心,非指心脏,而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情志。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具有其独特而全面的修身理论,不仅包括何以修身的形上基础,而且有其修养内容即德目,更有其修养方法。《老子》一书的修身思想主要包括:一、何以修身?这个问题包括修身即修德的前提基础问题、思维方法、修身目的等问题。二、身修何德?这是《老子》一书所提出的修身的内容或德目问题。三、如何修身?这是修身的方法与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借鉴"修身正己"思想,强化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儒家将为政者的道德品质视为其有效行政的一个必要条件,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这对当前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对如何修身有独到的见解,明代王守仁就提出了"省察克治"的具体修身路径。所谓"省察"就是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及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所谓"克治"就是克服、整治,对反省出的自身不良思想倾向及时进行修正。对于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浅谈领导班子内耗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领导班子内耗的成因与对策陶宏宽所谓"内耗"是指整体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存在着相互矛盾、脱节、重复,从而降低整体功能的一种现象。领导班子"内耗"是指一个部门或单位领导集体各成员之间心理不相容、思想行动不协调,从而降低领导集体效能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儒家廉政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廉为政本"、"吏为廉先"、"廉政为民"等主张,折射着儒家学者们以礼治国的感悟和政治智慧。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或多或少地会从儒家廉政思想中挖掘出些许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惩治、预防与教育、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以德治国"思想、"干部自律"观念等分别是儒家"廉为政本"、"廉政为民"、"道德教化"、"为政以德"、"修身正己"等思想的现代转化,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弘扬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加强道德教育,能够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弘扬儒家"修身正己"思想,树立高尚品格,能够培养领导干部优良作风;弘扬儒家"廉政为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增强领导干部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不仅是一部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的重要论著,而且是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管子》从三个方面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尚水思想:一是"哲学之水";二是"修身之水";三是"治国之水"。《管子》尚水思想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生占 《侨园》2015,(1):42-44
所谓"三藩之乱"是指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这8年中,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发动的叛乱。这是一般人对"三藩之乱"的理解。但笔者经过考证,认为历史上对"三藩之乱"的说法有误,应该是"两藩之乱",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说成参加了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反清叛乱是不准确、不公证的,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4,(10):28-29
儿童保健的最佳年龄有哪些儿童保健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多好处,那么儿童保健有哪些最佳年龄呢?儿童保健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孩子发育有其关键阶段,某些疾病也有高发期,了解这些规律,把握最佳年龄,乃为父母者的必修课,有助于养育出健康聪明的宝宝。喂养最佳年龄不少孩子患有程度不等的"厌食症",父母为此苦恼不堪,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进食关键期的喂养。所谓进食关键期具体是指出生后5~7个月间,此间若能合理添加水果、蔬菜、蛋黄、米粥等辅食,给其食欲的发展以良性刺激,则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乐观的愤激     
德斐 《瞭望》1991,(25)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函(见新版全集卷十一)有云: 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语若偏激,而令人震撼。早于胡适所谓“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之论,更早于毛泽东关于“球籍”的警告。尤其是指出中国若不“改良”便唯有灭亡一途,而竟把如此的中国之灭亡与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说,是以震聋发聩。幸亏先生是公认的爱国者,否则仅据这封归档的私信,也就足以使某些人觉得如何如何了。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6)
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  相似文献   

16.
杨娇珍 《学理论》2010,(17):231-232
依循《大学章句》所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思路把八条目划分为内省和外化两个部分,而构建其内在联系的就是"修身"。通过阐释三纲领和八条目的概念内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或更好地揭示儒家的君子型人格的化育思想和王道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7.
王乾荣 《民主》2010,(12):49-49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言以为善。"亚圣的这些话,是赞赏三位历史名人的——他们都能闻过则喜,改正错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一般俗人,很多情况下奉行"被毁则报,被誉则默"信条——这被鲁迅说成是"人情之常"。当然"毁人"过分了一些,被毁者"报"之,难免。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既定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拾起久已散佚的传统精神,来培养和谐的氛围。一、和谐之古义及对现代个体之意义和谐,古亦有言。汉朝的注释家解释《诗经·周南·关雎》时说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①。和谐用来指君妇之情好合。唐代的李商隐则直接说,"诸妇和谐,不嫌麤辣"②(《义山杂纂》)。宋代的司马光在一篇《疑孟》的文章里引述虞书中称赞大舜的话说他是:"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不仅与儒家的"仁爱"相区别,更重要的是与"别相恶"的对立,此外,墨子还将"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在一起。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是,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间计     
有人说,春秋不义战.实际上,鲁哀公获麟前,至少还比较讲究名义.诸侯出战,要么代周天子征伐不君,要么代周天子讨伐不臣.除了义外,还讲究信.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小国有小国的家法.之后,刑名法术之学、鬼谷子之说大行,诸侯间战争少有正义、信义可言.至若秦、楚问鼎于周,孟子所谓大道不行.战争好比游戏,游戏需要规则,《孙子兵法》应运而生.孙子日:“兵者诡道也”,可以“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武《孙子兵法》)“亲而离之”,指反间计而言.反间计是一种阴谋,名声虽不好听,却屡屡被人运用,也屡屡运用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