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模式创新面临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表现为它能促进信息透明、推动以人口细分为基础的定制政策的产生;挑战表现为数据独裁的可能、隐私被二次利用可能导致"预测即惩罚",数字鸿沟的深化等。通过"循数管理"、构建责任与自由并重的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权力、网络公民社会与公民权利的再平衡等,是实现政府行为模式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 ,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为适应WTO的规则和要求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要在政府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主体、职能形态和管理行为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从而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将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治理的变革和创新。文章以数谷贵阳"社会和云"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变革转型的同时,政府管理也面临着极大挑战。本文从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创新探索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日益显现,也给政府管理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边检机关应当顺应"互联网+"的浪潮,积极推动边检通关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挑战、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老龄化、全球化等社会变迁,既动摇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也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机遇.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结合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资源、管理手段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城市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智慧政府"的建设提供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对推进社会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智慧政府建设应成为政府应对社会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并把其作为创新治理能力的手段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重构政府工作模式 ,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服务 ,形成公众参与社会经济管理的新途径 ,转变政府的社会角色等作用。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表现为从外在的技术形式到内在的组织关系、从表层的政务方式到深层的制度建设的变革过程。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管理向无缝化、一体化、代理化、参与化、企业化和知识化等方面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厦门社会管理创新仍面临着理念陈旧、政府定位不清、管理格局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主体单一、流动人口管理以及征地拆迁引发矛盾等诸多挑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索信访管理新路及完善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等九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厦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数据的理解有信息说、技术说、价值说,但其共同点是大数据赋予了人们更加强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大数据以其大容量、快速度、多样性、预测性等特征,为我们创新原有单一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突破社会治理瓶颈,提供了思维、技术乃至制度的可能。探讨大数据与政府、社会(公众)、公共事务的互动关系,可得出可供期待的社会治理创新内容,但也不能忽视大数据对社会治理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七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这些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模式仍然存在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规则不足,重管轻治、重政府治理轻社会协同,法制化治理缺失和虚拟社会管理探索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更新观念、建设基于社会公正的制度规则、利用大数据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涉及民生的信息公开机制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政府—公民合作的协同型社会治理模式等措施来完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引领时代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对整个社会将产生革命性影响,给我国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管理须从加快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引导和管理、抓好满足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创新运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管理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变迁,即社会治理创新由"管"的行为模式到"治"的行为模式。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应对社会风险。坚持依法治理促使警察机关创新执法理念、体制机制和执法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健全和完善规范警察执法行为的机制与途径,实现"法治公安"的任务目标,使之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变化与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财政融资机制和治理模式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方兴未艾。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发展将迎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如项目治理碎片化、政府寻租行为多发、虚假项目泛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突出问题。为此,需要从加强政府规制和府际合作两个方面着手,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善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既构成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又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社会变迁的政府管理创新受制于多重因素,从社会变迁视角看,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因素包括:经济代价的权衡;理性官僚制悖论;文化保守性与官本位思想和社会结构性张力。从深层次讲,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管理创新决不仅仅是单纯从技术层面就可以做到的,只有解决这些因素的合力问题,才可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新媒介应用形式的演化催生出新的社会信息传播范式,使媒介受众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发生变化,推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产生出一系列变化,从而对政府的治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为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涌现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必须深入研究社会治理环境变迁的内在机理及外在表征,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治理的适应性路径,创新和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政府管理行为是政府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管理生态是指与政府管理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全球化,政府管理的生态系统变得愈发复杂.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政府从自身国情出发,纷纷制定了行政管理的改革方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不仅是各级政府机关的重任,也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共同肩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提出,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生驱动力,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变革。而"城市大脑"作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方案,探索了一条利用数据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基于"城市大脑"方案,结合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方法论与实践,试图论证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同时,考虑了数据安全、数据管理员责任、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等数据创新社会治理的内生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是信息革命的新成果。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催生了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新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继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方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促使社会组织模式及权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而改变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引发政府治理的变革和创新。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远远超越了技术层次,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属性,对领导方式、决策模式、政府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某种意义上,大数据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有别于"管理社会",其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内涵更加丰富,管理理念更具服务性、人本性。不论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我国政府历来的自我定位与外在认定的角度看,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都成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因此,从政府的视角进行审视,加强其自身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自治都成为政府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