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北京前门闹市区大栅栏以南300多米有一条僻静的胡同叫甘井胡同,这条今日并不引人注目的200米长的胡同,200多年前却是中朝两国学者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值得纪念的地点,它的名字写进朝鲜时期著名学者洪大容的著作之中。 洪大容(173—1783)字德保,号湛轩,有《湛轩书》传世。洪大容在中国虽然鲜为人知,但作为一位外国的重要人物,被收入权威性的《辞海》,并被称为“朝鲜李朝时期哲学家,实学派代表人物。”198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人名辞典》收录洪大容,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  相似文献   

2.
朱中博  周云亨 《当代亚太》2011,(1):36-51,35
江忆恩的战略文化研究在概念界定、实证分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但在战略文化定义及大战略划分过程中却狭义化了大战略概念,且在文本分析和案例选择上有所偏狭,因而其"中国战略文化是极端现实主义"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通过对大战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以明代以及中国历史上其他八个正统王朝的战争数据为分析依据,笔者得出,中国战略文化的低暴力特征体现得甚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境外不良宗教思潮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宜重点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抵御不良宗教思潮渗透能力,加强战略运筹,在"一带一路"实施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韩流开始在中国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顺。由于每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韩流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建设领域,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强调以斗争/征服为情感基调,坚持"他人即地狱"式自我中心主义情感模式,秉持排他性、单一性文化结构,内部崇尚"以他人为敌"式竞争、外部热衷排他性战争。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深受其影响,"美国优先"原则的提出正源于此。用美国主义取代全球主义,中美间的合作性减弱,冲突性骤增,对中国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加大打"台湾牌"力度,拉拢盟国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以此遏制中国崛起。研究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与美国主流文化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本质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推动双边关系向健康、积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韩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于对方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通过对中国CNKI韩国RISS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当前中国的韩国研究和韩国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两国关于对方研究在研究数量、结构、模式、侧重点和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中国学术界需要加强对韩国研究的重视度,优化对韩国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对韩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规律的研究,并对研究问题进行精细化处理,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韩国的"中国学"与中国的"韩国学"的研究趋势比较为讨论内容。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中国学"一样,中国的"韩国学"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界的新兴学科的分支。在韩国,"中国学"已经作为最重要的地域研究分支得到巩固。在中国,"韩国学"虽不能与美国学或日本学等相比,但也正成为重要的地域学分支。这不仅是两国发展趋势的反映,也是两国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韩中两国相互关系的发展,而且在两国学术上也具有开始从与过去确实不同的角度认识关于对方重要性的意义。两国这种关于对方国家的研究,与民众文化的相互交流一起,促进了两国人民关于对方国家的理解,扩大共有知识,对长期的新的文化特性的构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赋予在短短20多年时间内出现的研究成果的特性以过于特殊化的意义。一定要利用这些分析现在的研究趋势与解决将来的问题点的资料的研究分析。然而,有必要对目前在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研究成果的偏重性与偏差的问题予以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1927年诞生的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绩最多、声名最著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机构,它开辟了中国现代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新纪元".关于这一机构的历史沿革,已有的叙述或有讹误与疏略之处.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考察,提出较为清楚准确的表述,以供学者了解暨大校情以及进行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史回顾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0.
沈定昌 《当代韩国》2013,(2):125-126
由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韩国学研究国际会议"于2013年7月4~6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世界8个国家16所大学的韩国学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出席了会议。"韩国学研究国际会议"又名"世界名牌大学韩国学研究论坛",始于2005年,每年举办1届,由7个国家的12所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所)轮流举办。这12所大学分别是:韩国的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夏威夷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至今,论坛已分别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韩国、英国和中国举办。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比灵顿是当代西方俄罗斯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通过对他的三部关于俄罗斯文化的经典作品的研究,可以透视他以及受到他影响的西方人眼中的俄罗斯文化。比灵顿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俄罗斯文化的独特认识: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东正教信仰及对来自外界新生事物的周期性激情,是塑造俄罗斯文化的三个核心因素;俄罗斯文化的每一种形式都经历着"模仿-创新-摧毁"三个阶段;俄罗斯文化发展与其政治进程具有同构性;白银时代需要高度重视,白银时代的文化成果与苏联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曹春茹 《当代韩国》2011,(1):111-122
朝鲜著名作家柳梦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其中的各类语典和事典,并以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单用、叠用等各种形式将这些典故引入自己的散文。这些典故使他的散文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更具形象性,表达效果更鲜明;更加委婉含蓄、意味无穷;表达更典雅、更有文化意蕴。而少数的典故堆砌也让其散文表现出冗长拖沓和难懂的不足。大量运用中国文化典故,既说明柳梦寅熟悉并热爱中国文化,也表现了他不甘被埋没而努力炫耀才华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蒋锐 《德国研究》2006,21(4):53-61
本文围绕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着重探讨四个问题: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二、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核心内容;三、《易经》与中国的生活智慧;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政府机关等40多位学者就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沈雁南到会祝贺并致辞,中国前驻德国大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文化产业近年在全球的崛起引人瞩目,特别是以韩国影视剧为带动的文化"走出去"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成功,可谓产生了韩剧的"中国效应"。通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新一轮"韩流"热潮,可透视出韩国在国家、企业、社会等层面引导、关注与参与文化产业的深度与广度,从中分析出韩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因,并对中国观众接纳韩国文化的程度与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指出韩国文化产品对中国大众文化消费倾向的精准掌控、文化创意的高度发展、竞争机制的完善,是韩国文化产业得以大步迈向中国市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2014年8月在大连市召开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议题方面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在以两国政治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交往、思想文化、计量分析等新的视角,使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趋向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亦呈现多样化,由于该议题涉及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因此围绕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除使用传统的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了交叉研究。此次会议展示了国内学界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林莺 《法国研究》2014,(1):61-63
法国小说中的中国镜像,不仅体现了"东学西渐"的魅力,更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基调使东西文化产生碰撞。中国文化对于法国思想、文学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法国作家在展示自己民族个性的同时也汲取着中国元素,形成了"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异质"文学风格的产生。"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从本质上反映了东方的神秘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于个体自身反思所产生的"他者"环境下的"自者"实现以及对于自身之"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王琛 《东南亚研究》2020,(1):69-88,156
战略文化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曼陀罗思想"的影响。"曼陀罗"是指一种同心圆的结构,由核心与边缘组成,其变化由核心决定,并延伸具备了一种战略文化的内涵。本文对印尼自建国至今历经的外交政策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其外交政策变化深受"曼陀罗"这一战略文化影响,在其历经的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曼陀罗"结构,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不同,其边缘也发生了变化和延展。从战略文化视角对"曼陀罗思想"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印尼的外交政策,而且能够为中国对印尼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因素,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过极为深远的相互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开始的,本文是对这种早期文化交往轨迹的探寻。东方、中国,这一切留给古罗斯作家的更多的还只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18世纪俄国作家的中国印象中漂浮着的其实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映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