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和缺陷,合并仲裁在理论与实务界历来饱受争议,支持者与反对者们各执一词。究其本质就是追求争端解决效率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之间的冲突。权衡之下应当允许在适当的情况下合并仲裁以提高争议解决的效率,但限制法院和仲裁庭强制命令合并仲裁。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对仲裁第三人的主体界定存在混乱现象 ,主要表现在仲裁前后的实体法上的当事人和第三人与程序法上的当事人和第三人的主体错位、转换以及合并 ,造成实体法上第三人与程序法上的第三人在定义上的冲突。学术界把仲裁第三人的目标主体定位于仲裁程序进行中的第三人是一个错误 ,应当把目标主体锁定在仲裁协议第三人这一特定主体上。所谓仲裁协议第三人 ,是指除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执行以仲裁协议为条件的实体权利义务条款的非协议签字人。  相似文献   

3.
仲裁是一种根据合意解决纠纷的方式,与市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实质是解决争议的一种合同制度。我国的仲裁制度改革应当进一步明确仲裁机构的民间定位,应修改仲裁协议的内容要件,重新确定其效力认定机构,完善仲裁保全制度,统一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的审查标准,明确法院的程序监督权。  相似文献   

4.
人类交往范围的日益广泛,社会关系的趋于复杂化,使维系原本单纯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越来越困难,权利义务三角关系的客观存在是设立第三人制度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仲裁法学界和实践中对仲裁第三人制度存在的价值与途径争议颇多,应当通过透视各学派争议及仲裁实践的探索,在肯定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竭力纠正理论界与实践界对仲裁第三人的主体定位偏差,揭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本质含义,并定位仲裁协议第三人进人仲裁后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六)》正式颁布实施后的六年间,社会各界对枉法仲裁是否需要刑法规制存有较大争论,并呈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反对论者主张枉法仲裁罪应该予以取消、废止,赞成论者认为情节严重的枉法仲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仲裁行为具有准司法性,应当入刑。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枉法仲裁罪的设立都具有相当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律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专家证人制度的缺失已经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商事仲裁发展的桎梏之一。相比专家证人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运用,我国由于历史和法律传统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能对商事仲裁中专家证人制度进行立法,亦未有常设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此作出详尽规定。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在我国商事仲裁中运用专家证人存在巨大的法律障碍.为排除这种障碍,在立法条件尚不成熟时,基于我国仅承认机构仲裁合法性的前提,应当尝试在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中,对该制度予以完善,从而适应我国商事仲裁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当谈到仲裁与司法的关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司法对仲裁的监督。从仲裁协议的效力到仲裁裁决的执行,无不强调司法对仲裁过程的司法监督,而忽视了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司法对仲裁的支持。对于仲裁与司法的关系,从支持与监督两个方面进行剖析,考虑到仲裁本身分流诉讼、便于纠纷快速解决的特质,应当更加强调司法对仲裁的支持。从我国仲裁法与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与司法解释中涉及两者关系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应该能给出一个适当的理解,更加有利于仲裁与司法二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到仲裁是一种具有公正、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等优点的解纷方式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由于收案范围的制度性限制、人们仲裁意识的相对薄弱以及仲裁机构设置的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仲裁的作用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我国目前仲裁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媒体增大对仲裁知识的宣传力度并提供更加方便的机构设施。  相似文献   

9.
论证我国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认为该制度应当以维护仲裁自治性为目的,合理规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然后根据这一结论考察我国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仲裁的司法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与世界接轨”的大环境下,仲裁领域也大都认为应当注意我国仲裁制度与世界仲裁制度的衔接,其核心之一就是要弱化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而与此同时,我们却在实践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仲裁裁决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而当事人只有通过法院撤销仲裁裁决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本文试图对我国现行的国内仲裁的监督机制进行分析,强调法院对仲裁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投资仲裁体系由于过度干预国家主权,因而面临着正当性危机。欧洲人权法院判例中采用的裁量余地原则能够较好地平衡国家主权与人权保护之冲突。目前国际投资仲裁庭对国家规制行为的审查标准不一,进一步影响到投资仲裁体系的正当性问题,因此,可以引入欧洲人权法院判例中的裁量余地作为对国家规制行为的审查标准,同时辅之于比例分析,以解决投资仲裁面临的正当性危机,这将会减少对国家主权的干扰,因而在政治上更加能够容忍。  相似文献   

12.
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是确定仲裁条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其中对并入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的司法审查是最为常见的.航次租船合同的仲裁条款并入提单,随着提单的转让,在承运人和非租约当事人的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效力问题,在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中比较混乱.仲裁条款能否并入提单,并入的仲裁条款是否约束提单持有人等都要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陆地区现存各地方的农村承包纠纷仲裁制度主要是受《仲裁法》以前国内行政仲裁体制和农村承包纠纷性质视为行政合同的影响,依据原《经济合同仲裁条例》模式而单独设立。可见,农村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的单独存在实质上是特殊国情的产物,并非理性的选择,再者,各地方关于农村承包纠纷仲裁规定不仅仲裁机构的设置不规范,且与诉讼的衔接也与仲裁本质不符,所以,允许农村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单独存在,极易破坏仲裁法的统一,实无必要单独存在,与其这样,不如将农村承包纠纷纳人《仲裁法》的仲裁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仲裁协议是仲裁程序启动的基本前提,是仲裁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仲裁庭作出的裁决能否得到承认和执行。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并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其在特定情况下对未签署人产生约束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制度逐步确立和深入推行之后,随之而来的纠纷势必增多,农地流转纠纷能否得到高效及时的化解事关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成败。检视我国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结合试点实际情况,反思仲裁中尚存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透视农地流转纠纷的激增给仲裁带来的巨大挑战和考验,从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及外部环境优化等层面搭建公正高效的仲裁解决机制。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巡回仲裁庭、多元联动执行等制度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完善农地流转纠纷仲裁机制,为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推行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否需要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已论战多时。本文从临时仲裁具体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临时仲裁在中国实施的若干设想,以期为临时仲裁的施行作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仲裁协议之自由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意思自治并非绝对性,仲裁契约仍须受各国国内法以及诸多可仲裁事项等之限制。甚至由于各国之法律文化不同,有些国家更有特殊商事争议之可仲裁性规范,仲裁事项自应受其限制。而在意思自治原则之前提下,所谓之自由亦必须受到法律规范之限制,此已成为仲裁理论之共识。  相似文献   

18.
仲裁员是仲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裁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挥仲裁程序和做出裁判结果,其素质高低对裁判结果的公正性有绝对影响力,所以如何在仲裁案件过程中选择合格的仲裁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仲裁员的聘任与选定规则进行考察,发现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由于商事交往的发展以及仲裁本身的独特优点,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支持仲裁更多、更广泛地应用。但是由于国际及国内商事交易中,主体、客体以及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法院和仲裁机构都面临着更多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关于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问题。瑞士对于此问题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我国可以借鉴瑞士的经验,循序渐进地在立法上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并且通过司法实践加以完善,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内地和香港之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安排是"一国两制"原则下有创意地解决两地之间执行问题的成功努力.它为在内地执行香港仲裁裁决提供了具体规则.这些规则应当与<民诉法>有关条款,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则一起理解.两地为执行对等安排而制订的法律规则显示了某些不同特点.这些不同,一方面属于语言文字问题,另一方面属于立法方式和技术的差别.因此,两地应当作进一步努力,建立必要的基本解释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