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进一步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是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的一项重要实践目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与民主性、公正性、科学性等价值准则直接相关,但是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设计上和实际操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悖于民主性、公正性、科学性的问题,由此,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需要在制度改革中着力提高民主性、公正性、科学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杨建生党中央最近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十分明确地把注重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在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条件、评议和考核内容等部分,对如何坚持这一原则作了相应的具体规...  相似文献   

3.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既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也是我们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基本依据。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对干部考察、选拔、任用等工作的全过程监督,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我们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大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必须选拔一批政治合格。党性坚定、思想开拓、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地选择人才,用好人才,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是明确的。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六个基本条件”。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那些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但选贤举才,历来不容易,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运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党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工作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干部任用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察方法研究王向明,王小民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德才兼备原则在新时期的集中反映与体现。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特征、内容及范围作了初步分析,并就进一步改进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考...  相似文献   

7.
公开选拔是新时期我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于拓宽选人视野、消除用人不正之风、提高干部选拔公信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标准和流程、成本高昂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8.
姜谟声 《政策》2002,(11):48-48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干部的综合职能部门,在贯彻落实《条  相似文献   

9.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5年2月9日)按:199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是我们党规范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法规,是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化。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条例》,严...  相似文献   

10.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直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议题,必须依靠公开公平公正、合理有效自洽的制度和程序。程序正义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正义,强调程序在制定和适用过程中的正当性。采用什么样的程序、形式、规则对党政领导干部职位职务进行分配,直接决定到干部选拔任用结果的正义性,程序正义理论无疑为观察和审视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正义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角。追寻完善的程序正义是人类的政治理想,通过发展程序的独立标准、建立完善必经程序、及时矫正非正义行为、不断修正调适必经程序,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完善,必将进入"设计程序—实践检验—行为纠偏—程序调适"的螺旋上升轨道,最终使实质正义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项调查中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72名民警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具有焦虑、恐慌紧张和悲观痛苦失望的心理发展规律性。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对民警进行预防性心理干预、介入式心理支持和恢复性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巫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巫术与心理治疗的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有所不同,但有的巫术确实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这个现象可以用"场域"理论的观点作出解释.巫术与心理治疗技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但从场域论的视角来看,其内在的"关系"、"位置"、"习性"、"资本"之间互动与运作的规则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将心理科学与民间巫术相互渗透不失为改革巫术民俗的一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越狱犯罪的主体是在押的罪犯,由于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受到家庭等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或者因为自身性格特点等原因,一些罪犯不认罪伏法,或无法适应监狱生活等,从而产生逃离监狱的心理。罪犯脱逃既然是一种行为表现,必然受其特定的心理活动支配。因此,根据脱逃犯的个性特点、经验、社会关系等,对其进行心理分析,推测其逃跑的心理路线,准确地对其行为动向予以分析判断,成为追捕逃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女生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承载着祖国公安事业发展的重任,而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使她们较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侵扰,所以能否有效帮助公安院校女生疏导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警察群体的素质。本文主要从警务化管理产生的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三方面对公安院校女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通过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帮助公安院校女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模糊界定,难于给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明确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并引入人类学的“族群”概念,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族群社会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是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量表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218名苗族、侗族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SCL-90的各因子得分高于常模,侗族教师整体阳性检出率高于苗族教师;侗族男女教师在人际关系,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苗族男女教师在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显著。说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应重视男教师在偏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史上,因列强侵略而带来的民族危机在中国社会引发的心理反应可谓错综复杂。它一方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心态,另一方面,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也时常演化为严重的死亡焦虑。关于后者,一些有关死亡主题的谣言事件即为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公安边防部队作为戍边维稳的重要武装执法力量,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性及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广大基层边防官兵心理问题频发易发。做好边防官兵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被提上议程。只有通过探讨公安边防官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采取课堂讲授、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落实心理疏导咨询工作以及课外渗透等来有效开展公安边防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为部队建设及广大官兵个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现场物证分析犯罪的心理痕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分子遗留在犯罪现场既有物质痕迹 ,又有意识痕迹、心理痕迹。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心理痕迹分析虽然不能直接起到证据作用 ,但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 ,确定案件性质 ,判明侦查方向 ,缩小侦查范围 ,修正我们已有的推断 ,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