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尼总统佐科将海洋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外交和防务发展的根基,但在实践中面临民族主义、周边海洋争端、施政效率低下与资金短缺的挑战。中国和印尼海洋合作成果显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为两国海洋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双方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妥善处理海洋权利主张分歧、印尼民族主义负面影响以及来自其他大国的竞争等挑战。  相似文献   

2.
"增长三角"(Growth Triangle)是80年代后期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当时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底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廖内群岛(印尼)"这一三角合作地带。但当时这一概念的提出并未引起世人瞩目。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内部对政府  相似文献   

3.
庞卫东 《东南亚》2011,(1):86-91
在导致新马分家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显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马合并之前,经济上的预期收益曾是推动合并的动力之一。然而,在马来西亚成立后,新马在经济上不仅没有出现“双赢”的局面,反而产生了尖锐的经济矛盾。经济合作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马走向分离。  相似文献   

4.
印度推进"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的诉求在于,通过渐进方式分阶段实现南盟一体化目标、服务于"邻国第一"政策,以重塑地区影响力、平衡国内地区发展与资源配置以及构建以印度为主导的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目前,"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受基础设施条件、满足投资需求的能力、相关国家的政局稳定性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孟不印尼"合作的地区环境并不理想,其未来成效也有待观察。中国致力于推动与南亚发展战略对接,但信任不足限制了彼此倡议对接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印尼经常有人称华人为“经济动物”,或把华人说成满身都是流着经商的血液,从印尼华人的历史来看,印尼许多华人经商,是因为环境使然。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各朝代政府都是实行“抑商重农”的经济政策。二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也使中国人产生“轻商”的思想,社会职业的排列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末位。早期在印尼定居的华人,也不是全部都经商,阿拉伯旅行家马素提在《黄金牧地》的记载,公元943年就看到苏门答腊南部的华人是在务农的。  印尼华人的商业经济是在十二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十二世纪印尼与中国发展商业贸易关系,中国商船…  相似文献   

6.
印尼选民在2004年的三次直选总统投票表决使印尼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民主党候选人苏西洛当选为印尼首位直选总统,人们期待这位被印尼媒体称为"SBY"或"会思考的将军"的总统将在印尼实行改革,给印尼带来繁荣和生机,结束印尼多年来经济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与前总统相比,苏西洛对治理国家以及制定政策的细节更感兴趣,所以他面临的危险是他的政治对手所主宰的国会,这将令其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7.
作为印尼的第一位民选总统,苏西洛对内发展经济、恢复秩序,对外开展"自信"外交,以重塑国家形象和实现印尼的地区大国地位.苏西洛"自信"外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增强印尼在东盟事务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塑造"民主、多元、和平"的国家形象.虽然苏西洛"自信"外交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也受到了国内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印尼,其新任总统也提出"海洋强国"的施政理念。由此引发印尼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印尼合作前景的强烈关注与讨论。本文聚焦印尼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与讨论,从3个方面,即"一带一路"是中印尼合作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是"威胁与控制"、"一带一路"可能引发印尼的社会冲突,来考察与分析印尼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本文认为以下3种观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印尼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积极的认知与反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印尼合作与印尼发展;第二是知识界精英则普遍保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认为"一带一路"负面影响较大,是"新殖民主义扩张"的表现;第三,有学者警告关注中国在印尼影响的扩大与加深可能会激化一些社会矛盾。毋庸置疑,"一带一路"为中印尼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中印尼双方共同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负面认知与影响,努力推动中印尼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美英帝国主义策划的"马来西亚"成立一年来的对外关系和国内政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作者竭力掩盖美帝支持和利用"马来西亚"以包围和侵略印度尼西亚的事实,说美国"决定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力求不偏不倚".同时并污蔑印尼对"马来西亚"的所谓入侵.但是作者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在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在亚非国家中,处境十分孤立;在国内政治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政治混乱、种族骚乱以及各地区执政党内部的争吵和危机,最后作者承认,"马来西亚第一年"是一片"黯淡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东盟的汽车产业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因1997年7月的货币危机而大幅度衰退的印尼经济进入21世纪后似乎稍有好转,但许多人认为印尼的前景比其他东盟国家暗淡。 2000年泰国等受货币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复苏,似乎只有印尼经济落在后头。但是,如果再稍微详细地探讨印尼经济的内容,就会知道并非一切都很差,一些行业己经开始好转。从贸易方面来看,2000年1—10月印尼的出口总额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30%。其原因是主要出口产品原油价格的上涨,但这一增长大大促进了电气、电子产品及汽车零件等非石油制品出口额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有2.2亿人口,号称“千岛之国”,资源丰富,盛产石油、天然气、木材、橡胶等。近二十年来,印尼经济发展颇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正当印尼雄心勃勃地向现代化迈进之际,一场金融狂飚已使印尼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华人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削弱。本文侧重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对印尼华人经济的影响。一、受危机冲击的印尼华人经济1.危机前印尼华人经济概况华人移居印尼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唐时代,已有华人迁徙到印尼诸岛的记载。近几个世纪以来,华人与当地居民共同为印尼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俄国和东欧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同西欧和美国的援助专家一样,现在也感到很难应付印尼人.印尼的官员也强烈地回敬以同样的情感,目前他们坦白地承认,他们对俄国人的援助、同情和"加速合作"以帮助其努力解决经济困难,是不敢抱有奢望的.3月29日,苏加诺总统在发表关于短期内治愈印尼经济病态的宣言中,对于援助印尼经济的任何外援的前途,语气很为悲观.不久以前俄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一起,已经运进价值8亿美元的军械,印尼在展开收复西伊里安运动的高潮时全部收到,付诸使用.俄国的军事援助是迅速的,但经济援助却极为迟缓.  相似文献   

13.
1961年7月间,美国派遣以汉弗莱(Don D.Humphrey)为首的经济考察团前往印度尼西亚,以帮助印尼实行"八年发展计划"为借口,寻求美"援"进一步渗入印尼的途径.该团1962年提出一项报告——《印度尼西亚:美国经济援助的远景与建议》.全书共八章,本文系其第六章,(原标题为"建议的新援助计划",本译文标题是我们改的)这一章是该团根据以上各章考察印尼各方面情况所得的资料而建议的"新援助计划",是该书的主题.艾地同志曾经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来干涉印尼经济事务,美国"稳定经济纲领"的目的可以从"汉弗莱报告书"等材料看得出来.因此美帝的这个"新援助计划",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对印尼"经济援助"的侵略性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希努·苏地哈佐博士(Dr.Hina Sutihardjo)是印尼国家计划委员会秘书.他在"印尼评论"连续发表的"八年国家全面建设计划"和"我们经济建设的起点"两篇文章,因性质一样,主要是谈及B项目在八年国家全面建设计划中的作用,所以译者把它合并为一篇在本刊发表,并改题为:印尼八年国家全面建设计划与B项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90年代,印尼政治经济取得长足进展。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破坏了印尼稳定的政治和欣欣向荣的经济。进入21世纪后,虽然苏哈托的专制政治瓦解了,但各党派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政府更迭频繁,地区和种族分裂主义猖獗,宗教冲突此起彼伏。2001年7月23日梅加瓦蒂取代执政23个月的瓦希德,继任印尼第五任总统。因此,梅加瓦蒂将何时引领印尼走出政治经济危机的双重难困境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印尼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剧烈的民主化政治进程之后,经过历届政府的过渡发展,现已逐渐走出政治混乱、经济萎缩、社会动荡的泥淖。自苏西洛2004年接任总统以来,印尼的民主政治进程呈现出趋向效率的态势,经济形势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前言 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成了大大改变在印尼存在约40年的权威主义体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折点。1999年10月,独立以来首次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瓦西德政权成立并经过了1年。其他亚洲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均处于稳步恢复的状态,而印尼则因政治、社会不稳,经济恢复极为缓慢。本文拟回顾近年来印尼的政治、经济动向,并考察一下进行面向正式经济恢复的结构改革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印度尼西亚沦为荷兰殖民地三百五十多年.荷兰殖民者总是试图证明似乎印尼殖民当局的政策是为了印尼人民的幸福.例如荷兰政府在1947年中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关于印尼经济状况的报告中写道:"除去保障当地居民免遭有势力经济集团的侵犯外,执行改善居民物质福利的有力政策是印尼的政府当局的主要职责.……毫无疑问,西方的资本、科学和技术之渗入并未使印尼贫穷而是更富有了".但是,印尼人民遭受殖民剥削的历史却推翻了诸如此类的虛伪断言.印尼殖民地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发展缓慢而且是片面的.1938年工农业产品总值(包括采矿工业)为24,490亿盾.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包括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则占这个数目的68%左右,从事该部门工作的有66%左右自立人口,而从事加工工业(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工作的在1939年仅占12.6%.低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工业中占着优势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印太"成为频繁使用的地缘政治概念,背后反映了印太地缘政治的变迁。地处两大洋与两大洲交汇处的印度尼西亚对这种变迁极为敏感,不仅对国家发展方向进行"印太转向"的战略调整,而且在区域层面提出"印太合作构想"并推动东盟通过了《东盟印太展望》。印尼对"印太"的反应如此积极,与其"印太"认知密不可分。鉴于此,文章在梳理印尼"印太转向"进程的基础上,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重点分析印尼对"印太"的威胁认知和利益认知。文章认为,印尼决策层通过国内因素这一干预变量对其面临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压力的认知是其"印太转向"战略逻辑的基础。印尼推进印太战略转向并实现其印太构想仍面临来自国际体系和国内层面的诸多制约,其对中印尼关系及印太区域关系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9月20日印尼总统直选第二轮投票,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获60.2%多数选票当选为印尼第六任总统,10月20日宣誓就职并组建"团结内阁".一年多过去了,这个世界上第四人口大国和穆斯林人数最多国家的总统不负众望,理顺了政府与议会的关系,克服了世纪海啸大灾难,在国内掀起了反贪运动,举办了第二次亚非国家峰会,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经济重建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