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在美国过车瘾江晶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送到美国去作了半年访问学者。没想到与同仁交流、饱览异国风光等等经历之外还意外地得以在美国过足了车瘾,以至这几科喧宾夺主地成了我最得意的收获。老天助我在美国几乎家家有车,对一般人家来说,车决非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譬...  相似文献   

2.
1990年初,我随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凌青应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和美国华侨总会的邀请,对美国洛杉矶、休斯顿、纽约等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而且访问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在国内抵制日货“运动”高涨的时候,有朋友也对我提到美国的华人社团也要加入抵制运动,我笑答:“也许我有一点点资格.因为我们家两辆车都是美国车,其他人就难说了。”其实,我买美国车并非出于对日本车有感情上的“歧视”,而是因为美国车宽大、舒适。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我到中国旅游时,拜读了你们的杂志并试着学习中文,希望能在我孩子长大后到中国教英文。我是一位艺术家。我画了许多漫画和插图并在美国和欧洲出版。最近我画了第一张中文漫画,并用我在中国旅游时导游给我起的中义名字签署了它。当我刚好用墨水描完这幅画之后,我才得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事,我想表达我的义愤,我想让中国人民知道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支持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一位美国画家的义愤  相似文献   

5.
美国月亮圆与缺──访美俯拾高峻今年5月,我随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半个月的访问中,我们不仅参观了美国的诚市、工厂、科研所、大学、农场,而且走访了白宫、议会山、民主党竞选总部、共和党竞选总部,触了白人、黑人,大人、小孩,白领、蓝颔。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所见...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三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有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10万美元。”“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三个月…  相似文献   

7.
志精 《时事报告》2011,(4):61-62
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现任商务部长骆家辉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对于这一任命,骆家辉表示,“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是个荣幸,也是一项庄严的责任。我要回到我爷爷、我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全世界推广其政治制度,即“美国模式”,但效果不理想。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同美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不完全一样?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美国的政治制度给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2009年10月,我随团出访美国,听取了有关专家对美国发展历史、议会制度、立法程序、选举制度、议会与行政的关系等方面的介绍,使我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何其他国家难以效仿”的问题增加了一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两国情 那还是在我出国看望在美工作的女儿前,《前进论坛》编辑部的老师们就热忱地约我写一篇有关反映异国他乡的文章,怎乃我拙笔笨心,加之生活资料不足,实难落笔。来到美国之后,没有想到竟滞留了近两年。也许是随着日月的增幅,也许是我受到美国风土人情的感染,这才写下了短文—《美国Littile Rock—瞥》,  相似文献   

10.
我在美国的困惑──旅美印象潘秋高去年我曾去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伍德贝利市探亲,在那儿住了8个多月。身居异国,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个人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所见所闻只能是浮光掠影,留下肤浅的表面印象。即使如此,美国这个发达国家的建设成就依然令我赞叹不已。譬如它...  相似文献   

11.
刘兰凯 《创造》2002,(10):44-44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有报道说,美国人身处危境,却能紧张而有序,在世贸大楼被堵得走不动的地方,大家都还主动让出一条通道,这一点,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美国感受了这一点。我到美国的第一站是旧金山。那是一个周末,愚人码头的人很多,走到41号码头,象走入了电影镜头。各种稀奇古怪打扮的艺人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在街头乐队周围,围观的人群随着节拍自由地扭动着身体。有一对过路情侣,自然地拉起手就跳起交谊舞,跳了几分钟,放开手自然地走了。尽管那天游人如织,但却没一个地方出现挤、乱。让人觉得美国人很自…  相似文献   

12.
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续)钟民二、美国对苏联的西化、分化政策(一)美国对苏政策的原则马特洛克在书中说:“从1983年起,我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了的工作人员,我的主要任务是制订与苏联的谈判策略。”(85页)“我认为,美国制订一个鼓励苏联内部变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脑力是人类最大的价值 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不只用尽我自己的脑,我还用尽所有我可以借到的脑。”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博士提出了左右脑理论,他的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的左脑强调语文、逻辑和数理思考的过程,而右脑则强调空间、音乐和统整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人们输入、处理、维持信息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近来,围绕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一场辩论正在展开。辨论的焦点是,面对“亡我之心不死”而又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国,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种意见认为,“落后就要挨打”,只要经济上强大了,就不怕美国的威胁了。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要在经济和军事上赶上美国,达到苏联那样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水平,至少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始终将是落后的,那岂不是我们只好等着挨打吗?而且,既然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它就会想方设法阻止我强大,甚至找借口提前发动军事打击,那怎么办?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如果你要…  相似文献   

15.
我的女儿早已在美国肯特基州工作,而我直到退休后才腾出时间去看望她。相聚不易,女儿购物我都陪同在侧,因而见识了不少美国商店的经商之道。  相似文献   

16.
美国警察崇尚自我,荣誉感极强。他们信奉个人尊严,推崇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即得到社会承认并获得各种回报。这也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在我随亚特兰大警察局现场业务处执行扫毒搜捕行动之前,美国警方让我签署一份协议书,内...  相似文献   

17.
访美印象记     
桂质斌 《世纪行》2008,(1):41-42
应美国一家传媒公司的邀请,我随湖北海外交流访问团赴美国进行了为期约两周的访问。这是我的首次美国之行。我们先后到了美国的夏威夷、旧金山、华盛顿、费城、布法罗、辛辛那提、拉斯维加斯、圣地亚哥、洛杉机等地.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铁路见闻魏文英我作为一个“老铁路”,无论到什么地方对铁路都有浓厚的兴趣。从1995年夏到1996年夏,我曾有机会在美国对美国铁路的情况,尽我所能进行了一些了解。美国铁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铁路中,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他山之石,仍是有它的作用。这里,简...  相似文献   

19.
1978年,我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比较心直口快的朋友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你误会了?”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给你们讲在国外的感受的合 适人选,因为我已经在国内生活了。虽然我在国外生活了11年,但我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在中国做律师必须是中国公民。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有一种趋势,留学生侧重于“留”而非“学”,你在美国拥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条件,为什么还回来。朋友教我一句最简单的答案——“爱国”。我是为了回来而离开的。从1986年到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想在那儿呆着。当然回来的时间却整整耽搁了8年半。 小时候,我家住在国务院宿舍里,当时有一个“摘帽右派”,他是原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到山东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