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2.
董长江 《理论学刊》2007,(3):122-124
近现代以来,上海在中国的经济、文化地位日益显著,与此同时,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不同时期的作家以敏锐的视角记录下具有独特意义的“上海书写”。在20世纪女性文学中,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卫慧等几位阶段性的代表人物,生动地描绘构勒出一部20世纪的上海风俗画卷。虽然,她  相似文献   

3.
当代"另类"文学透视--从刘索拉、徐星到卫慧、棉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彬 《理论学刊》2004,(5):111-113
“另类”文学是带有强烈先锋意识的一种非主流文学形态。20世纪80年代的刘索拉、徐星以及90年代的卫慧、棉棉等作家,其作品从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自我的把握上,揭示了城市青年反叛的文化心态;在美学上体现了激进而颓废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陈曦 《党建文汇》2009,(8):40-40
20世纪以来,在外国势力的怂恿、支持下,“东突”分裂势力多次在新疆制造动乱。1933年11月,新疆人沙比提大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个所谓的“东突围”仅存活了86天,而且世人知之者甚少。  相似文献   

5.
李建国 《理论学刊》2006,(4):98-100
所谓“后知青文学”,笔者以为,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的背景下,于叙事主题、视角、风格、审美等方面出现了某种新质的知青文学。与前期知青文学相比,“后知青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挣脱了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的樊篱,表现出了多元的叙事状态,如农民视角的浮现、英雄情结的解构、以及知青背景下人性的反思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一、农民视角的浮现“历史学家把历史记录组织成读者可以识别出来的不同种类的故事。……一个历史学家只需要转变他的观点或改变他的视角的范围就可以把一个悲剧境遇转变为一个喜剧境…  相似文献   

6.
丛新强 《理论学刊》2001,(5):120-122
"新生代"小说及其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和热点问题.把"新生代"小说放在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并没有造成与此前文学的"断裂",而是在新时期以来的一系列文学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新质和生长点,也可从中找寻出中国文学走向21世纪的某些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历了建构、危机和生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文学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种族论、进化论和科学方法论建构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过欧洲文学史家的开拓,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发展到顶峰阶段,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遭遇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化思潮的口诛笔伐,陷入了危机.20世纪后期,文学人类学兴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重新获得了生机: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文学史观和比较方法论推动了文学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以及文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四重证据法”和“文化阐释”又让文学史学面临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八骏图》、《边城》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京派”的重要作家,他所独辟的“湘西世界”,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忆之一。1031—10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天演论》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线性发展观,为中国在20世纪对时间神话的崇拜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国在“他者化”过程中,更多强调了社会现代化而忽略了文化现代性。受此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从创作到研究层面都产生了诸多问题。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变革需要打破时间神话和“现代性”光圈,发展新的研究范型,开拓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温凤霞 《理论学刊》2006,(5):121-1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以官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们主要以曝光官场内幕、反映官场权力斗争、描写官人宦海沉浮、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为主,我们统称之为“官场小说”。其中,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官人》、《官  相似文献   

11.
黄万华 《理论学刊》2001,(4):112-115
五四前后的新文学 ,实质上是海外不同文化影响引发的文学分流。这种分流酿成了传统文化过熟形态中的突围 ,也反映出 2 0世纪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某种根本性困境。  相似文献   

12.
吴涛 《求是》1999,(10)
散文自古就是汉语文学的主体类型,20世纪以来,现代散文更以其多姿多彩的创造丰富着现代汉语和文学。小说和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均有比较明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而惟独散文,如长河奔涌,浩浩不息。90年代以来,由于小说诗歌等类型的相对岑寂,散文一再受到人们格外关注,所谓“散文热”始终不曾大幅度降温。但是这股“散文热”也没有热到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步。原因在于,十年来的散文,大体是以闲适为主流的。闲适的散文并非就不好,闲适文章也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蕴涵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所谓闲适散文大多属于格局和气…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文学以“呐喊”的姿态呼唤着中国“人”、“人性”、“人道与“自我”的复苏,到了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却又出现了“人”与“自我”失落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这场20世纪中外罕见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历史话题,也是学术界长期的研究热点。而对于“文革”起因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深化国史和“文革”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当今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亦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思想解放和对苏欧剧变的反思,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革”的起因。本文拟将20多年来学术界对“文革”起因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学史中普遍存在着“禁果”文学现象,因此,要对“禁果”文学的内涵,“禁果”文学产生的根源、社会意义、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禁果”母题在中外文学史中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灌输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萍 《探索》2005,1(4):135-139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现在,对于“灌输论”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围绕“灌输论”的首创者、“灌输论”是否过时、为什么要灌输以及怎样灌输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20世纪50-70年代在冷战和两极对抗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双边贸易。它突出了这一时段两国贸易交往中由“非官方”向“官方化”演进和转变的历史脉络,进而揭示了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延续中国文学近三千年的业绩,再创新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是当代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世所罕见。从“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形成了几次大的文学高潮。每一次高潮都出现一批文学名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绵延不绝,久传于世。进入20世纪,“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文学新的篇章,文学的形式和…  相似文献   

19.
周征强 《学习导报》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20.
周征强 《新湘评论》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