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莉 《行政与法》2003,(10):100-102
《社会主义宗教论》的核心命题是深刻理解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山政策。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强调团结广大信教群众。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党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动摇,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研究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与宗教政策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立法是当前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各项关于经济和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的相继制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民族、宗教立法方面,于1984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宗教立法工作跟上,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好地团结全国数千万信教群众和广大不信教群众,为建设“四化”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落实了各项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和宗教工作都日趋正常,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但是,由于宗教活动的特殊性和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一些新情况不断出现。在宗教事务工作中,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中的纠纷,宗教团体和宗教职业人员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宗教条款包含“禁止立教条款”和“宗教自由条款”。两个条款合力确保政府在各教派之间维持中立,以充分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但何谓“宗教”,宪法并未解释。制宪之初,基督教背景下的美国,多认为“宗教”就是对上帝的信仰,针对宪法中的“宗教”概念甚少异议。随着美国社会宗教多元化,新兴“宗教”层出不穷,各种信仰纷纷出现,有神论的宗教概念显然已无法应对时代的需要,如何区分“宗教”与“世俗”成了宪法上的疑难问题。界定“宗教”概念既要在传统宗教的诸神之间保持均衡,又要顾及人类未来的信仰探索,困难重重。最高法院打破了有神论的宗教观,扩展了传统上的“宗教”概念,但又没能明确具体的“宗教”认定标准,只是在零星的判例中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逐个解决纠纷。联邦下级法院以及州法院尝试通过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认定“宗教”,裁判纠纷,但观点纷呈,意见不一,且纰漏颇多。学者们亦从不同视角为“宗教”概念的确定献言献策,但追求逻辑的自洽胜于对问题的解决。所以,美国至今未能在“宗教”概念的认定上形成“通说”,美国宪法上的“宗教”概念难题仍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4.
姚甲芳 《法制与社会》2011,(35):253-254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时,如何更好的将宗教事务纳入到法律规制下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选择。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既可以充分有力的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更可以有效地协调宗教与其他社会关系。然而,目前我国的宗教法制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宗教立法在宗教法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宗教立法的不足,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对我国宗教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宗教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俄国历史上看,宗教尤其是东正教与国家政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居间协调、解决宗教与政权之间的紧张,也记录着宗教与政权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基辅罗斯时期法律与宗教之间有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封建割据时期则体现出法律利用宗教的特性,中央集权时期呈现的是法律把宗教世俗化的倾向,帝国时期法律使宗教边缘化,苏联时期法律对宗教的保护或者限制则表现出不连贯性和不稳定性,在不同时期变换展现法律保护个人信奉宗教的自由、法律与宗教分离、法律与宗教冲突、法律限制宗教、法律禁止宗教等特点。而当代俄罗斯在处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时,彰显出法律包容接纳宗教、法律对宗教保持中立、法律与宗教对话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新平 《法治纵横》2014,(11):1-1
“继续发扬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反对宗教极端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专门走访清真寺,同宗教代表人士进行座谈,向他们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努力方向。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精神,对于确保新疆长治久安、增进各族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经历了从政治认知到文化认知的转变,还将转变到融合上述两种认知的治理认知。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双层公共事务观,涉及宗教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对宗教的直接治理,即把宗教作为治理对象的治理;第二层面是国家利用宗教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也就是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即把宗教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而对社会事务的治理。其中,前一治理层面强调国家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国家以公共利益原则为依归,依法管理宗教组织及其信众,以防范或抑制宗教的消极面;后一治理层面强调宗教(包括宗教组织及信教人员)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权保障下充分利用宗教在心灵治理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发挥宗教的积极面。同时,以公共利益原则协调双层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北美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寻求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移民们在各个殖民地却建立了官方宗教,禁止其他形式的宗教信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美国从建国开始就确立了政教分离的法律原则。即使如此,宗教与政治一直纠缠不清、难舍难分,虽然形式上分离,但是却成为现实世界的一对伙伴。在建国后短短数百年时间里,美国人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有些人称之为“市民宗教”①的宗教模式,它虽然带有宗教的色彩,却没有明确的教义。它是政治活动的产物,并成为政治与宗教间独特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9.
心轩 《法治纵横》2014,(18):4-6
“希望各族年轻人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更多地走进学校,走向户外和运动场,在阳光下享受青春,享受快乐.用火热的激情建设我们美丽的新疆!”7月18日,7位新疆少数民族运动员自发向自治区各族运动员及广大年轻人发出倡议。这是继教育界、文艺界、企业界等之后,又一领域有识之士以公开信的方式发出正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的差异造成的。正是这些差异影响到了不同宗教及其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宗教的发展程度。以往学界基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之争、集中在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强弱大小之间宗教生态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掩盖了中国宗教信仰方式的社会本质。以法治化的处理方式来平衡或协调不同宗教间的互动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宗教活动、宗教情感及其剧作文本里的宗教意蕴,存在着一方面迷醉宗教,一方面又怀疑乃至否定宗教的矛盾。论文对矛盾的特质和生成缘由作了具体剖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宗教心理特质的折射,又是与曹禺的深层心理动因———排拒佛教而与基督教发生共鸣———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负罪”意识、现世情结、“末日”感受三个方面。但是,曹禺毕竟没有把宗教,即便是基督教作为其心灵的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2.
与杨凤岗教授等人所认为的美国并无宗教管制不同,美国以判例法的形式建立起了一整套管制宗教活动的规制规则,如: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宗教活动不享有违法豁免特权、法定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宗教活动决定权受“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管辖、法定监护人享有被监护人强制教育转化权、邪教组织对未成年人及其父母负有精神伤害民事赔偿责任,打击暴力反政府邪教的政府行为不受联邦民事侵权规则管辖等。俄、法等国以宗教制定法形式建立起管制宗教活动的宗教规制规则,将邪教民事侵权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扩展到邪教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团体,较美国的宗教法律规制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宗教极端主义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不断制造暴力恐怖破坏活动,已经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最直接的严重危害。这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动态,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痛下决心,坚决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下大力气铲除宗教极端势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陈宗荣 《中国法律》2005,(3):21-23,78-81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都是先後由外国传人的。中国目前信仰宗教的人数有1亿多。  相似文献   

15.
非法宗教活动近年来较突出,对此,党委以及统战、宗教、公安等职能部门十分重视对宗教活动的调查与掌握,对宗教活动分布情况、人员、活动范围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遵循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基本政策,坚持“三自”原则,反对地下非法宗教,反对境外渗透,适时开展治非专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我县的情况为素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品彦 《法治纵横》2014,(20):50-55
第一讲 新疆的原始宗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不管历史上各种宗教如何演变,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到新疆宗教的历史,首先应该了解新疆宗教发展和演变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肖松 《犯罪研究》2016,(3):45-50
宗教参与罪犯改造具有理论上的依据。宗教教义与罪犯改造的主旨和内容存在一致性,宗教改造方式还具有独特的价值。犯罪人的宗教信仰受法律保护使得宗教改造成为可能。在西方国家,宗教方式是比较普遍的罪犯改造方式,在我国近代监狱史上及今天的港澳台地区也存在宗教改造罪犯的实践。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信教罪犯的宗教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依赖于对人本质的理解,对宗教的深刻性理解不足和对待宗教的态度不恰当,都可能在误解宗教。宗教的“终极”与我们从经验上把握的“他”是不同的,终极从来不亲自露面,宗教的种种形式都是世俗的。宗教的世俗之身并没有让终极之身更快或更近真实地实现。相反它存在着种种遮蔽,为此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同的宗教在其生存的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宗教之间的“差别”只是其文化历史的差别,我们不能得出他们之间的高低和等级差别的结论。不同宗教所描绘的“天堂”是其文化史的符号,真正可通约的外在天堂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藉某种爱和纯洁的生存体验到内在的天堂。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信仰机制——西方法文化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西方法律观念有许多是以西方的宗教文化为背景的。在西方社会,法律可以被奉为一种社会信仰,这与它和宗教长期保持一种客观而恰当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没有宗教文化支撑的法律,会退化成为机构僵死的教条,而远离法律的宗教也有丧失其社会有效性的危险。法律代表秩序,宗教提供自觉化了的意识或者说信仰。这二者的结合与互补,是社会法律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有效性的条件之一。法律需要一种信仰机制,它的养成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法治纵横》2014,(20):63-63
本刊柯坪讯通讯员陈慧为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用法、维权意识,增强学生抵制宗教间学习渗透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师生违法犯罪,9月12日,柯坪县司法局主要领导到柯坪县湖州“双语”小学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宣讲法律法规有关知识。利用一周时间,将在全县各校相继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对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优化校园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