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 :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宇宙境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 ,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现在 :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 ,就无所谓生死 ,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 ,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的领悟。儒道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也负载着中国教育的一脉传统,这是与我们的主流化不同的传统,是崇尚自然的、主张自然人本主义的传统。它以自然主义哲学引导的教育目的论,超越了以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界定的狭隘范畴,张扬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命精神。道家教育以自然养生的体育为根本,把完满性人格目标中的真善美一以贯之地融入自然生命之体的“生”的流程,创造着真正身心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结合,它以"外儒内道为重要特点并在儒学道家化改造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探讨了玄学在哲学方面对于儒学的道家化改造,随后论述了玄学思想对于正统法律思想在学风、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法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骁克 《政治与法律》2021,(4):109-121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到自然人、法人综合人格的演化过程,呈现客观化趋势,不唯理性、意志等主观要素论,其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提供了栖居空间。在目的论意义上,人工智能能够推动积极向善,助力美好生活,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法律主体具有合目的性。在当代,传统主体哲学转向,人的哲学危机引发新思考,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客体范式发生变化,客体主体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显现一种哲学可能性,即主体不限于人,从而强化了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两种美的概念,其一是本体论上的美,即本体之美;其二是主体论上的美,即审美之美。本体之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审美之美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审美之美是生命主体对本体之美建构的结果。从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来看,审美之美先后经历了生理的、本能行为的和意识的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7,(2):19-28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构成儒家祖述圣王、从周复礼抱负的反动,是法家颠覆传统、变法改革立场的助力。进而,道家的本体道论为法家的"势"论铺垫了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之治隐含"道生法"的思想路径,为法家的"法"论蓄积了话语资源;道家的辩证柔术为法家的"术"论确立了基本思维。将先秦道家哲学置于"儒法之间"进行审思与诠释,方能洞明道家哲学在先秦法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乃是价值哲学。它以仁义道德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选择。而且,儒家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价值关系的判断和选择上,还表现在对未来理想的价值目标的确定上。儒家哲学追求的价值目标,概括起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理想的人格价值,二是理想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人格是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和城镇两元化的格局下,常常会出现因户籍不同而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有天壤之别的现象,即俗称的“同命不同价”现象。人格平等,生命无价。本文分析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并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的理论来揭示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分析,得出其不能解决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是中国人责任心理结构认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有无相生的道体论和自然、无为的伦理价值观,归纳提取出该文化内部为政、养生、经世三方面相辅相成的责任心理结构;并指出真人人格的培养是促成这一结构现实实践的关键所在;坐忘心斋、谦下守柔、知和不争,构成了责任心理品质养成的主要策略机制。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研究对当代责任心理学理论建构、个人生命意义探究及社会价值观反思,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在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杨方泉汉初黄老学派融道家和法家于一体,后又沟通儒家,其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使西汉七十年臻于大治,而且承先启后,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础。魏晋玄学以其浓郁的哲学色彩,以自然和名教为基本命题,论证了封建礼教的合...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伦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而这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观念和理念,...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4):76-79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14.
刘燕 《犯罪研究》2006,(3):25-28,55
具有自然、人文、社会和人格意义的行为是行为人人格的主观现实化和个体的客观社会化存在。在主体行为的基本概念上,对刑事意义上的行为作排列组合的联络,即规范行为、犯罪行为和责任行为;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程序事实、犯罪事实和刑事处罚。形成从行为本体到规范论定到价值评价的刑事本体渐进和事、罪、责的刑事具体落实。在三纵三横的格局里,刑事行为一体化终至成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学》2021,(1):51-60
要探究法人本质论争的实质,就有必要揭示其社会背景,这就是近代以来社会组织的现代化变迁。面对这一历史变迁,萨维尼一方面维护封建团体的特权地位,故主张其具有完全超越于其成员的独立本体和伦理人格;另一方面又认为新兴团体虽然具有独立本体,但并不具备伦理人格,其法律人格源于国家的拟制。耶林则将绝对主义观念贯彻到底,彻底解构法人的实体性,完全否认法人的主体地位,因而认为所有法人都没有独立本体,真正的主体是法人的成员或受益人,法人只是一个拟制的法律符号;而基尔克则认为法人不仅具有独立本体,还有伦理人格,其法律人格只是伦理人格在法律上的体现。可见,法人本质的论争不仅是关于法人本质的法律技术之争,也是对于法人人格的哲学和伦理价值之争。  相似文献   

16.
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又颇有不同。在抒情的途径和方式上,屈作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李诗倾向于不可遏止的爆发。在处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屈原多半面对理想化的事物,李白重在理想化地面对事物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主体间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以"共同体"为中心,以自然生命和类生命的发展为目的,以主体间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中形成的一种"视界融合"为途径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对幼儿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实践要求:注重学习的宏大情景性和共同体中的学习,聚焦于交往、对话的互动性,奠基于主体人格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18.
一、“以人为本”价值观是哲学的基本价值观智者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根本上来讲,哲学是关于人这个主体如何生存、发展的“人学”,主要研究“人这个主体与自然界、社会这些个客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通过实践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的天职是:以作品引导人类共同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艺术家唯有认识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才能在无私、无我的思想基础上,发起同体大悲,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把小我融化于宇宙全体,无限抒展新的生命,共同奔赴光辉的未来。这是李叔同先生的心路,我也以此自勉。”  相似文献   

20.
从生命角度剖析李贺 ,其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价值、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等重大问题所持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在人生的选择、情感的宣泄、自然的慰藉和人世的关怀等几个方面 ,均表现出鲜活的生命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