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扩大器,文章紧扣"微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微时代的利弊和"微时代"视野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结合我院高职学生网络载体使用现状,探索融入"微生活"、构建"微体系"、增强"微力量"的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针对网络信息时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以及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发生的现象,必须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主体的大众化与平等性、信息的碎片化与简明性、参与的共享性与及时性的新特点,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面对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要依托"微"平台,推动理论创新与现实结合;利用"微"平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借助"微"平台,改进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方面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新疆网络安全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和普及,它在开启人类社会新时代、新空间的同时,也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攻击的重要工具,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为确保新疆网络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力度,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大主流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建设,构建舆论主体力量;建立有效的网络监控平台,确保新疆文化安全;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的监管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6.
网络一方面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面临"西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权衡利弊,发挥网络对政治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统战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同一性。我们要以"五大文化"为抓手建设统战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要以统战文化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建设智慧和宝贵经验,能够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爱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是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近代中国革命大爱精神是其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思想指针。培育和践行大爱精神,需要巩固创新高校"两课"教学理论平台,探索夯实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平台,占领筑牢网络舆论阵地宣传平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进文化事业快速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面对当今国内外新形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党史文化以党的光辉历史为基础,既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担负着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党史文化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党史研究,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大力宣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三化"这一重大论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就是要让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更为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价值实质。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人们对社会主流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面对文化自信现状,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创新转换、继承弘扬、引领培育、改革创新和交流互鉴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原创精神,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既创造了丰富经验,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涉及经济发展,又涉及政治改革和文化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网络化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网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立足于新形势下、网络时代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统战工作的价值,并提出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加强网络文化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灵魂和旗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丰富及发展,并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进程,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大庆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思潮,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补交融,至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时代问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契合以及结合等几个方面的阐释来探讨二者结合的时代意义以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新命题,是我们党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总结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丰富的创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开创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他针对"文革"时期的失误,实现了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