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半总统制的研究已经成为政治科学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其原因是绝大多数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转型国家(即原苏东集团国家和原法国、葡萄牙殖民地)选择了半总统制。在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中,出现了过渡模式的多样性。即两种最自然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统—议会制和议会制)、一种略显波折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理—总统制)和两种偏离了原来发展路径的过渡模式——过渡到高度总统制化的半总统制(格鲁吉亚、2005年前的亚美尼亚和2006年前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以及权力分散的半总统制(乌克兰)。根据研究,半总统制在后共产主义国家的频繁出现,共有六个方面的原因:1、半总统制和共产党中央与政府之间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相似性;2、戴高乐主义者(Gaullist)把行政权力分割为战略和管理两部分功能的主张很容易被理解和应用;3、即使宪法赋予议会任命总理的权力,但由于议会选举结果往往并非自动产生多数派,在此情况下,总统就会拥有足够干预总理产生和内阁形成的机会(立陶宛和后橙色革命时期的乌克兰);4、在由选民直选总统体制过渡到议会选举总统体制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议会选举产生总统时所设条件的增多(比如,不是简单多数,而是3/5通过方式),而这通常会导致总统长时间的空缺(1990年代的斯洛伐克和2009年以来的摩尔多瓦);5、民选总统看起来更加民主且更能回应选民影响国家政治的愿望;6、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半总统制国家政客们的"演技"使得他们国家的政治能够"娱乐"那些不愿放弃进入"半总统制剧场"门票的民众。  相似文献   

2.
(一)乌克兰发生政权危机的表现 乌克兰自独立以来,政府频繁更迭,总统和议会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现任总统库奇马上台以后,为了加强和巩固总统的权力,积极着手政体改革,从而引发了政权危机。 一、政府迫于总统和议会的压力,再次重组。 按照现行宪法规定,总统是执行权力机构首脑,政府总理由总统提名,经议会批准任命。由马索尔担任总理的本届政府是1994年6月前总统克拉夫丘克在位期间  相似文献   

3.
在中东欧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加入欧盟和向欧盟趋同是评估民主化的两个坐标。起初,政治转轨的开启和入盟的诉求在不同时期为民主化提供了动力。实现入盟愿景后,以治理为内容、以趋同为形式的欧洲融合成为评估民主化质量的重要参考。后冲突国家和欧盟新成员国的共同属性使克罗地亚成为考察西巴尔干地区和欧盟中东欧成员国的民主化进程及差异的极好案例和参照。从过去30年各类民主指数评级、国家治理指数得分,特别是"政府俘获"的情况可以看出,入盟对克罗地亚民主化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但入盟后条件性约束缺失、对国内政治文化传统的"依赖"以及执政集团"政府俘获"能力强大等因素交互使得克罗地亚民主巩固的深化充满着反复、曲折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倒退。前者从西巴尔干成员入盟进度和民主化程度的正向关系得到验证,后者在几乎所有欧盟中东欧成员国出现的"非自由转向"现象中获得解释。中东欧的现象是否引发了欧洲的民主回潮趋势尚难断言,但无疑为考察欧洲一体化走向,特别是欧盟政治融合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国家行政监察体制也许是最完备的。在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出于对建立法制国家的需要,波兰大大加强了国家行政监督体制,使之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国家行政监察体制的形成 波兰最强有力的行政监察机关是波兰最高监察院(NIK),它是波兰国家最高行政监察机构,是国家行政机构有效运转的保障。它直接隶属于议会领导,对议会负责,并向其汇报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以及中亚五国皆效仿西方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相继确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而俄罗斯的总统制更带有议会制的特点。如何认识这些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制度选择?本文试图从六国总统制政体的确立过程、宪法所规定的总统地位、总统的产生和任期、总统所行使的职权、总统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通过宪法规范的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分析,深入了解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转型中制度模式选择的相似点与差别,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超 《俄罗斯研究》2019,(6):143-175
冷战结束和东欧转轨以来,中东欧政治发展的最终诉求,无论从中东欧国家申请入盟(EU)的举动,抑或是欧盟国家施加监督和管控基础之上的接纳来看,应当是自由民主制的建立和存续。但是在九十年代的"黄金岁月"之后,中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势力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尤其是曾经作为转型排头兵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民粹主义不仅崛起而且执政,成功进行了所谓"逆民主化"操作。与此同时,激进右翼势力在中东欧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对于二者的兴起,历来有两大解释要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学界对于二者的实际作用也各有分析,但是结合中东欧冷战后政治发展的实际,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力明显更为有效。本文力图分析和概括针对中东欧民粹主义和激进右翼势力兴起的西方主要研究视角,指出其贡献和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人民行动党在历次大选中的胜利新加坡是共和国,国家元首为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新加坡议会采用一院制,原名立法议会,后改为国会。现有七十五个议席。议员任期五年,由议员选举产生内阁,组成新加坡政府。国家实权掌握在总理手中。现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历届大选中获得席位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韩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韩国政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生活水平来看,韩国由贫困国家发展为中等富裕国家;从国家经济性质来看,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从政体的发展过程看,由独裁国家发展为民主国家。 虽然韩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没能同时并行发展,在军人独裁政权统治下实现的工业化的基础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实现由国民直接选举总统这一民主化,但在过去半个世纪的亚洲与拉丁美洲各国当中,工业化与民主化两大使命都得以实现的国家只有韩国,这样说决不为过。若将半个世纪前的韩国与亚洲、拉丁美洲诸国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证…  相似文献   

9.
与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中东欧国家稳定的政党体系相比,俄政党体制显然没有中东欧后共产主义国家稳定和有效。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在政体选择、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双方政党制度绩效截然不同的主要因素。长远看,俄政党制度将趋于正规化,其作用也有望增强。  相似文献   

10.
试比较日本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责任内阁制是西方国家议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议会责任内阁制国家中,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的一个或多个政党(联合)组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内阁的去留取决于议会对内阁的信任与否。但在近代议会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各国所推行的内阁制并非完全一致。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前后内阁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别。日本的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就是其最明显的一例。  相似文献   

11.
中东欧国家政党与政治结构有着特殊的不稳定性,而这个不稳定性与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转型高度关联。200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于这一不稳定性的担忧。通过对选举结果的实证研究并全面分析和梳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欧国家政党政治变迁的总体结构后可以发现,中右、中左两大政治力量主导政坛的格局没有发生动摇,任何意识形态的极端势力也没有利用金融危机崛起。这就需要讨论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具有特色的政党政治生态环境,并对其影响政府运作进行研究,为把握中东欧国家目前的政党政治转型特征提供有分析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二次革命”,并选择了总理一总统制的国家体制,议会地位上升,总统权力受到限制,但仍有相当的分量和影响.这样的选择,部分原因在于此前几任总统的集权制度,没能实现吉尔吉斯政权的稳固.这一新的体制,显然还不完善,议会内政党之间的对抗、各政党内部的争竞、府院之争等仍然很紧张;特别是议会内的执政联盟还不够稳定,总统与总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与制衡,也无宪法保障.一个积极的现象是,二次革命之后的态势,明显好于郁金香革命之后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吉尔吉斯斯坦确立的议会政党制度,使得各方面的竞争开始以制度化的方式公开进行,混乱中可以看到一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从1991年正式独立至今,伴随着宪法的不断变化,乌克兰政体也出现过多次反复。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宪法未能体现总统、总理、议会和司法之间的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在于乌克兰国内亲俄、亲欧力量的分裂,使得任何一部宪法都没有稳定的民意根基。分析乌克兰不同宪法框架下的不同政体存在的问题,尤其是2014年2月乌克兰重新恢复2004宪法框架下的总理总统制的理论及现实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乌克兰国内冲突的制度因素,以及合理地展望乌克兰宪法和政体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孟虹 《德国研究》2011,(4):14-20
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联邦德国,国家的方针决策权由担任政府首脑的联邦总理掌控.作为国家元首的联邦总统系五大国家宪法机构中的独立一员,他无权领导总理,享有的权限与实行总统制的美国以及实行半总统制的法国不同,介于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宪法虽然赋予总统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重任,但由于总统权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5.
独立后的中亚国家正趋向总统制政体,在加强国家权力方面正日益趋同,近两年来尤为突出。其中哈萨克斯坦政局的最新发展最为引人注目。3月11日,哈议会突然因“违宪”被总统解散。两周后,哈各民族大会一致建议举行延长总统任期的全民公决,以“保持国家稳定和族际关系和谐”。4月29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赞成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任期延长到2000年12月1日。在此之前,乌兹别克斯坦全民公决决定,卡里莫夫总统的任期延长到本世纪末。去年1月15日,土库曼斯坦率先进行全民公决,尼亚佐夫总统的任期从1997年延长5—  相似文献   

16.
1992年俄罗斯大地发生了一场整体性的制度变迁。政治经济体制的急剧转轨、转型期政治稳定的铁律呼唤着政治权威的诞生。然而俄罗斯特有的人文背景使其权威政治打上了本民族的深刻烙印,突出的表现就是“强总统——弱议会”的权力架构和过渡性的政党政  相似文献   

17.
张宁 《俄罗斯研究》2023,(6):141-166
哈萨克斯坦2022年“一月骚乱”后,托卡耶夫从纳扎尔巴耶夫手中接管了全部权力,成为实质上的全权总统。这标志着纳扎尔巴耶夫时代结束,托卡耶夫执政时代开启。托卡耶夫于2022年提出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开启建设“新哈萨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第二共和国”。“新哈萨克斯坦”的政治改革以“先政治后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公正”为核心,以“强力的总统-权威的议会-负责任的政府”政体模式为目标,旨在打造新型国家管理体制和模式。实践证明,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顺应了民情,符合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后的发展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稳定,也为哈萨克斯坦赢得了国际声誉。与此同时,由于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加上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8.
刘作奎 《俄罗斯研究》2019,(2):180-200,封3
日本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中国学界尚缺乏研究。本文分别从全球层面、欧洲层面、次区域合作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四个维度,分析日本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主要目的和框架安排,总结日本目前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主要措施:机制化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与援助、推进经贸关系发展以及文化合作。同时,本文对日本针对中国"16+1合作"而采取的四大基本政策——价值观外交、安全领域合作、高技术领域合作、推进民主化和转型工作也一一进行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日双方对中东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中日两国对中东欧国家的不同政策特点与优劣,提出一系列推进"16+1合作"的政策建议: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做好自贸协定谈判调研;开展第三方合作、取长补短;对接中东欧和欧盟关注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官方金融机构和私营或中小机构融资相互结合等。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目前实行的政治体制,包括总统制、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联邦结构和地方自治等等基本内容。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核心却是总统制,因为整个国家大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议会权力很小,司法权力更弱,三权分立名不符实。所以,俄罗斯的总统制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的总统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总统集权体制”(俄罗斯学者则称之为“超级总统制”)。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的政治转轨经历了制度变迁、制度巩固和主流政治价值观确立等三个历史阶段。当前俄罗斯政治转轨的特点是普京时代政策与理念的"继承性",这与当前俄罗斯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俄罗斯的政体是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民主政体"。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对于政治转轨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俄罗斯的政治转轨面临国内外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