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2)
"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成为扩大城市现代文明辐射力、影响力的一个"瓶颈"。各城市的"城中村"情况不尽相同,但具有比较高的共性。因此,以南通的"城中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区规模的扩张,临沂市的"城中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临沂市在"城中村"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城中村"不仅仅是一种房屋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形态。"城中村"的治理是一个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集体资产处理、村民自建住宅政策、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借鉴总结已有的经验,临沂市在"城中村"治理问题上,要更注重"城中村"社会形态的改造,把加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在治理时要注重民意,关注民生,坚持依法处理土地权属和改造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另外,要坚持"城中村"改造与保留城市历史相结合,注重城市历史记忆的开发,建设具有自己独特历史发展轨迹的文化名市。  相似文献   

3.
肖振涛 《学理论》2015,(7):122-123
从21世纪初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城中村改造的大潮。改造城中村就必然涉及在此生活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而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忽略了在此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将造成城市人才外流,城市住房危机,城市不和谐等一系列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实际调查的形式,分析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郑漂族"在各方面所面临的窘境,希望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给他们以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6,(3):69-74
城中村是当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是城市社区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治理不能离开该类社区。办州市姑苏区葑门街道"城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该城中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较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难,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对城湾村的治理又存在资金缺口大、政府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以应急管理代替长效管理、外来人口需求常态化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将城中村治理改造纳入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考虑外来人口需求的同时,控制城中村流动人口无序流入,建立城中村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中村两大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是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城中村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又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城中村改造应该建立在基于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以广州市城中村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我们认识到:城中村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伤口,不是进行简单的切割就能痊愈,而需要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来改造.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是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城中村"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又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城中村"改造应该建立在基于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城中村"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伤口,不是进行简单的切割就能痊愈的,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4)
城中村,是指出现在城市中的农村村落,因此也被人们称作"都市里的村庄"。它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并且成为日渐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城中村这一关键词,对其含义、特征、成因、类型及改造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城中村:概念及概况 1.什么是城中村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对于城中村,目前已有很多定义,有从土地关系和形成原因角度的定义,如“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文将其称为‘城中村’”。有从房屋建筑的角度的定义,如“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问题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一种常态化典型现象,其研究正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转变,即转向对城中村社区居民诉求的关注。当前城中村社区居民的利益出现了分化,根据是否为"户籍人口"以及"嵌入性"程度指标,可以形成"村民-谋利型""村精英-经纪型""移民-谋生型"和"漂流族-落脚型"四种不同的利益类型。城中村治理实质上就是协调与整合不同群体利益的过程。有效的城中村治理需要识别、尊重和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利益需求。以S村为例,基于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要通过城中村治理来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需要,保障全体居民的环境公共利益,弥合不同群体的福利差距,从而促进新型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城中村社区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县域"城中村"隐含社会转型的各类矛盾,其治理难题主要有:社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村级管理滞后于民主化进程,制度设计与"城中村"管理不相适应,主体缺位制约"城中村"治理,村情复杂影响"城中村"治理。县级政府应当以包容性治理为价值目标,培育多元治理变量,实现"城中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实现"城中村"公共服务均等;平衡各方利益分配,实现"城中村"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城中村"文化共兴。  相似文献   

11.
袁钰 《理论探索》2011,(4):102-10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村庄被圈入城市范围,成为"城中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其居民由于失去土地,从业身份发生了转变,绝大多数人融入了城市体系,职业分流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就太原市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城中村居民进入了二、三产业,其职业大体分为普通农业劳动者、工人、服务人员、知识分子、社区或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兼业劳动者和无业者八种类型。在城中村居民的职业分流中,面临着整体收入偏低、难以实现身份转换、职业不稳定、分流不充分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对居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努力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居民充分就业,转变居民观念,摒弃先赋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是一座典型的快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与其他城市一样,"城中村"也一度成为各级政府规范外来人口管理、整治社会治安问题的"老大难"。福田区在辖区的水围社区大胆地搞了一个试点,他们将社区的出租屋"旅业式"管理模式经过改造嫁接至"城中村"的出租屋管理上来。半年多来,该社区实现了盗窃案件无一例发生,社会生活秩序井然,房租连连攀升的可喜现象。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李鸿忠近日在市出租屋管理工作会议上,要求"旅业式"、"物业式"两种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深圳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统征留地,混乱建设形成的城中村现象对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诸如安全、消防隐患大,环境质量差,市政公共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等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与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极为不符。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成为政府重视、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城中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9,(6):108-114
在"棚改"中,扶贫的国家叙事与城市叙事介入个人和集体空间,"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诱致城中村改造呈现改造主体外部化、改造目标公共化、改造知识去地方化、改造结果士绅化等空间生产困境,大多数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处境改善程度有限。基于可持续人居目标,批判和导正空间异化的现实逻辑,政府应将空间正义作为价值导向,以房屋使用价值回归为焦点,通过包容性和整体性空间治理,促进城中村改造主体的多元合作共治、过程的包容开放、成果和收益的普惠共享,实现对弱势利益相关者的特别关注,构建空间再生产图景,实现既有企业家城市治理逻辑的突破与空间治理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4)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改造"城中村"也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对"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改造模式以及郑州改造模式特点分析,对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6,(Z1)
“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正在使城中村越来越多。飞速膨胀的都市张开大口,吞噬着周边的农地。城中村成为城市对撞农村的渗烈“战场”。在这些都市村落里,“三农问题”几乎一个不少,城市病也是沉疴难愈。城乡  相似文献   

17.
柴林  王锁柱  高英 《求知》2010,(9):28-29
<正>"城中村",是指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原先位于城区边缘的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范围,但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农民身份、土地权属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庄。这些"城中村"和城区形成了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区别于传统的"城市中的乡村",大多已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没有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实际上等同于城市的危旧房改造区。虹口区的虹镇老街,从产生之初就是大型棚户区。1945年-1950年之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江苏等地迁入,依沟壕、小河和荒地搭建棚户栖息而住,经过多年发展,此地人口迅速增加,老街两侧违  相似文献   

19.
阵痛中的嬗变——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转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现象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改善"城中村"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改变"城中村"的物质环境面貌,各地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进"城中村"转制。但转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违章建筑的产权问题,物质环境改造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基层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等。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政府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城中村"城市化进程;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社区;对违章建筑制定适当补偿标准或承认部分临时建筑的合法产权,保障转制居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建立转制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转制居民安居乐业;着眼代际转化,促进"城中村"居民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经由早期社会"原始的丰富性",到私有制社会里片面而畸形的发展,再到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相统一的。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村民是否愿意,都需要融入城市生活,熟悉并适应现代城市的社会规范和观念体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城中村村民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村民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