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2.
许谨 《求索》2012,(12):161-162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女性文学的繁荣影响了女性一贯追随的解构主义,同时也使女性意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质疑,从而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的土壤里得以迅速传播。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嬗变的过程,将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的艺术表现视野,更好地塑造更具艺术真实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指出了女性歧视与自然歧视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协同探寻女性解放与自然解放的可能文化与现实路径.为此,对现成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就成了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发起了对现存自由民主制度的独特批判,从而开启了构建生态女性主义激进民主理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珍兰 《求索》2011,(8):98-100
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运动同女权运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从批判男权思想入手来分析生态问题,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三巨将之一的赫斯顿是一个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家,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男性是他者的藩篱、女性感悟自然进行自我救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7.
张海彦 《人民论坛》2010,(6):266-267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吉尔曼的小说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她的创作经历了从解构“他乡”(男权社会)到建构“她乡”(女性乌托邦)的转变,或者说,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了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这使她成为树立女性乌托邦典范的枢纽人物,其对于现代女性乌托邦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这一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吉尔曼女性主义思想的前瞻性,她预见性地实践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主义文学之目标,即:击破、摧毁、预见与规划。  相似文献   

11.
陈红梅 《前沿》2008,(11):184-18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之一。本文探讨了其“双性同体”的女性写作观,检视了上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对其的评价,认为在当今兴盛了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各执一词、相互矛盾、无法取得突破的状态下,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无疑具有其超前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维海 《前沿》2011,(21):175-178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并在短短数十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理论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却也呈现一定的共性,即从女性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父权制基础上的二元结构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因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世人关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仕华 《求索》2013,(12):150-1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以女性诗歌创作的转向为重点,此时,“女性”与“都市”两元素在女性作家笔下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与恣肆的书写.构筑成一道另类的文学创作景观。此后的女性诗歌创作逐渐由女性主义的性别书写转移到对都市文化语境中女性命运的思考,这使得女性主义文学突破了原有审美价值的桎梏,而获得了新的人文意境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跨国女性主义理论视点,进一步揭示和挖掘颜海平书稿中有关“中国革命”和“女性写作”论述在世界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将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她们的文学想象置放于资本殖民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背景下,置放于现代生物种性观念通过战争和经济殖民在中国政治、商业、知识和社会各领域构建强者/弱者二元差异并将其自然化、实体化的现实里,颜海平的专著突破了现存关于中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模式和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革命”女性及其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生生不息的抵御、变革和创建的伦理底蕴,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另类的历史政治源泉、异质的文化想象及其特定的“革命”潜力。  相似文献   

15.
陈伟华 《求索》2012,(2):102-104
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作为批判的利器,对环境问题症结进行了揭示,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环境哲学的分析,探讨和挖掘生态女性主义的方法论,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构建基础、世界观、实践目标和理论的多元化展开阐述,并探讨其在诸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金晶 《求索》2012,(9):147-148,113
"生态女性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是反映女性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核心观点。女性生态主义的女性意识着重探讨女性的性别意识、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通过对叛逆和逃亡性的颠覆,同性爱和母爱等主题,书写反抗父权制文化体系,寻找失落已久的女性躯体,建构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从印度本土视角出发,范达娜·席瓦提出了具有第三世界特色的自然与女性观。她界定了女性原则的内涵,认为恢复女性原则的首要目的是同时解放受男性压迫的妇女和受人类统治的自然界,并反对产生不良发展的父权制及其暴力,主张女性原则的恢复以包容性为基础。席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恢复女性原则的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三世界视角;其创造性地运用"原质"概念,对伦理学、认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进行了转换;其强调女性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并在实践中着力推动第三世界生态运动的深入发展。但同时,其也应规避掉入女性中心主义理论窠臼的风险、超越性别简化论的缺陷、更加重视女性与自然的差异性、进一步融合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8.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侯天皓 《求索》2008,(10):161-16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20.
王建成 《青年论坛》2004,(2):138-141
中国传统文学中正面男主人公大都是“无性化”的英雄。毋庸置疑,传统文学中的男英雄患了“青春期阉割症”。他们清心寡欲,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成为地地道道的“不谈爱情”的性盲。新时期(1979年后)女性主义文学高扬女权旗帜,以决绝的反传统姿态,为争取女性话语,打破男权传统的樊篱,开启了对“英雄”的“性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