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全面批判,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承认由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相对有效性,但又指出其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展了阶级关系和价值关系借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再生产中表现的中介,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0)
马克思不认同传统学者对空间的片面认识,他指出社会空间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器皿或者纯粹人类想象的东西,而是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演化历程。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不仅可以用来批判纷繁复杂的发达工业社会空间现象,而且提供了解决空间矛盾的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形成了资本批判、政治批判和生态批判等三大主题,其批判主题蕴涵着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以抽象理性思辨为基础的主体性、以历史生成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超历史的主体性,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和起源,揭露资本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资本对整个世界的支配力,而且表现为资本逻辑运作的实质在于异化劳动对人的统治,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和双重本质,阐述了人类获得解放的政治组织形式——真正的共产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之间相互映现、内在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4.
孙全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4):13-24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0,(3)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为考察对象的《资本论》,包含着极其丰厚的生态批判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态批判的完整图景,尤其是对作为生态批判的价值归旨的生态正义做了科学阐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引领我们找寻生态地存在这一理想的生存状态。这对于现时代的我们深掘新的生存维度,释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是:分析纷繁社会的方法何在?如何认识社会的结构矛盾?社会的演进发展有无规律?如何看待必然的社会变革?马克思关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对于领导干部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在方法逻辑上经历了一个从伦理批判到社会内在批判的转换过程。青年马克思由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限制,无法揭示社会生活内在的对抗性本质,所以只能到社会现实之外去寻找支撑批判社会的抽象的理论支点。随着科学世界观的创立,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从而使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内在批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逻辑中的政治哲学颠覆———青年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解读□张一兵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对青年恩格斯并非是不重视的。可是,学者总是愿意相信是马克思影响恩格斯,而忽略了后者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在特定时期中十分关键地影响前者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关系、区别、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对该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其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3)
马克思对人本观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以自由自觉劳动为尺度的人道主义人本观;以分工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人本观。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人本观有利于厘清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深化对"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中国梦"的理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6)
马克思时代观是马克思判断时代逻辑、分析时代问题、阐明时代走向的特定理论,具有充分体现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三重维度:把握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维度;确定和分析时代迫切问题的方法维度;资产阶级时代走向无产阶级时代的价值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生动地诠释着马克思时代观的发展:创造性地将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当今时代主题特征统筹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地分析并解答了当今时代之谜;坚定地捍卫着马克思时代观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俊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1(4):70-76
作为一种秩序运作模式的市民社会思想出现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的重要和激进的转向之中。 (1)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近代思想家们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丰富的市民社会思想。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 ,在对前人思想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社会本位观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代表实在的私人利益 ,政治国家是实现市民社会要求的手段。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实质 ;从市民社会内部寻找克服… 相似文献
16.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
马克思始终坚持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在青年时代对黑格尔法哲学、基督教神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使他认识到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性的反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起点,马克思就开始用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进行三重批判,包括对意识形态"本末倒置"的方法批判、对分工导致的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中的"虚假性"批判和对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支配批判。 相似文献
17.
18.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主要运用内在批判即内在矛盾的视角分析国民经济学的核心经济范畴,以批判私有制进而揭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所谓内在矛盾的分析视角,就是从国民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出发,通过揭示私有制条件下经济范畴本身所引起的难以克服的矛盾,指明消灭私有制是扬弃矛盾的前提,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以这样的一个视角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批判,表明恩格斯唯物主义转向的基本完成和其共产主义思想的日益成熟.青年恩格斯开启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批判路径,对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作为一部过渡性作品,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路标,这部手稿所绘制的马克思自身思想新飞跃以及同黑格尔理论交锋的图景背后蕴含了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等多重线索。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神秘主义的批判凸显了其一般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历史性变化的考察使其进一步转向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经济性质的初步揭示也构成了其实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开启新的研究方向的先在契机和直接问题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最初的理论尝试,被思辨哲学家所忽视的市民社会才开始进入马克思的研究视域,进而为马克思真正超越唯心主义的理论局限、踏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征途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