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赞赏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自发的唯物主义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下面的一段话:“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马恩选集》3卷175页)  相似文献   

2.
人生而平等。人类最早的自然基础(生理上质的等同性)和社会基础(原始公有制)造就了这一事实。拥有相等机会的人没有特权的制约,当然是自由的。原始人必须团结一致对付严酷的大自然,所以,博爱精神亦与人类与生俱来。从此,把平等、自由、博爱视为天经地义的正义感,也就成为人类的“天性”,伴随人类跨越着各个时代。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宗法主义为基础的专制主义的绝对统治,造成了“君子治小人、小人养君子”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历史。宗法一专制主义是封建主利益的集中体现:以贵凌贱必须分等级,享贡受赋必须讲依附,南而称霸必须搞镇压。这  相似文献   

3.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一样,“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也具有二重性。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考察与分析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二重性,对于我们科学地看待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批判地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的这一宝贵遗产,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那末,“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苏伟 《理论探讨》2007,3(4):6-8
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与人类之生俱来,但在中国历史上被压抑最深。它们是西方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又被资本的本性严重扭曲。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提供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基础,但要实现之,还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上醒目地标明它们。只有使平等、自由、博爱之花开遍神州大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但将作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在中国建立,而且还将作为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在人民中生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观念一直被认做是对社会主义毫无益处的资产阶级口号而冷落到一边。现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这几个观念做了重新评价,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这是我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也曾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它发端于十四到十六世纪以“文艺复兴”为特征的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其后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和  相似文献   

7.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为什么说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提出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这些观念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此谈点浅见。首先,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这些观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反映。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商品所有者之间不仅应当等价交换,而且应当自由交换。等价交换实质  相似文献   

8.
博爱,就其词义来说,是指广泛的爱、普遍的爱、爱一切人.博爱这个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孔子的《论语》《学而篇》中说:"泛爱众,而亲仁"."仁",即"爱人".后来,韩愈在《原道》中也阐发了类似的思想,并明确提出:"博  相似文献   

9.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扫除军阀,扶持工农,力争中国之自由平等,开一代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纪元。其所有讲演、谈话、著作、编译、通信遗嘱中提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可为我们借鉴。兹将“行易知难”,“服务社会”二问题,做一初步探讨。行易知难中山先生认为:不知而行,为人类进化之门径。他说:“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生徒之习练  相似文献   

10.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用制度创新来消解世界风险,消除全球生态危机的影响,完成社会的转型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上需要以平等为平台,以权力为规范对象,遵循以限度生存为基础的人人幸福方向、以广阔博爱为追求的完整人道方向、以普遍平等为前提的道德尺度方向和以全面公正为保障的规范原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孙中山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第二回说到贾宝玉的来历,贾雨村发了一通神秘议论,大意说人之善恶由气秉决定,宝玉秉正邪二气又生于富贵之家,属于天生的“情痴情种”。这种人性先验论、气秉论并不代表曹雪芹的思想观念,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形象也非“情痴情种”所能涵盖。宝玉形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他是体现着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超时代的、理想的人物。贾雨村的长篇大论是假话,读者需反过来看,方能正确理解作品中隐含的“其中味”。  相似文献   

13.
杨春伶 《各界》2006,(12):83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反过来说,一把锁对应于一把钥匙。每个学生都渴望如锁一样,哗然一声,心灵的窗被打开。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这种对学生尊重、博爱、耐心、容忍的效应一定会使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以平等之心尊重学生现代管理模式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倡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师生间的人道关系,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个人情感的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  相似文献   

14.
卢亚东 《团结》2002,(3):40-42
孙中山先生是集思想家与革命家于一身的民主斗士,他是代表着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伟人,他提出的“以党治国”的思想独具特色,深入研究之,很受启迪。 实行民主宪政必须依赖良党政治 孙中山认为实行民主代议制的立宪国家必不可缺的组织是政党。政党关系着普通民意的集中形成、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因此他指出:“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  相似文献   

15.
孟庆鹏 《团结》2005,(1):33-34
《上李鸿章书》———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孙中山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状态的志向。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以下简称“上书”)中提出“富国四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冀望李鸿章“陶冶而收用之。”孙中山出生于一个普通乡间的平民家庭,深刻感受着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疾苦,“平民情结”缠绕于胸。青年时期,孙中山懵懂着希望得到当权者的认同和荐举,实践自己改变苦难民族生存环境的愿望:出现一个能够改良时政的政府,采纳他“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之做出的卓越贡献,有利于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神圣大业,加快第三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张美林 《学理论》2011,(23):23-24
"博爱"的思想与人类与生俱来,并非近代才有,也并不是资产阶级首创。把"博爱"口号中反映人类进步理想的积极成分同资产阶级的私利相区别,一方面有利于划清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的"博爱"界限,另一方面有利于更真实、更科学反映社会主义的"博爱",把"博爱"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作为一位矢志不渝的革命先行者,还是作为一个构造了完整体系的思想家,孙中山先生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伟人。作为积极的革命活动家,他很少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进行专门的思辨;作为思想家,尽管理论深度有所不够,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政纲。他的三民主义学说,仍然反映和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要求和历史动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他没有完成建造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但他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此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本文对他关于国家官员的构思作一粗略介绍,以资纪念,以资借鉴。孙中山关于国家官员的构思起源于他的民权主义,在具体地介绍关于国家官员的主张之前,似乎有必要简述一下他的“平等观”。孙中山对于平等的认识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对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天赋平等”观持严肃的批判态度。指出“自人类出生几百万年以前,推到近代民权萌芽时代,  相似文献   

19.
张保华 《团结》2003,(6):66-69
孙中山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换句话说,孙中山认为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的构成法”;一是“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五权分立”着重解决的是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他曾潜心研究欧美的政党政治,一生凡五次建党,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一、在建党思想上,强调“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民建国,以进大同”政党是由社会精英分子组成的,依靠政纲号召民众为政权而奋斗的政治组织。在建党思想上,孙中山主要以三民主义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武昌起义前,他长年奔波于海外,向华侨、会党和留学生宣讲三民主义,鼓励他们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扩大党的组织。在孙中山的心目中,三民主义是建党的第一要义。他说:“革命有革命之主义,有革命之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