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宾恩海 《思想战线》2006,32(5):107-113
将“现代主义因素”确立为《野草》的一个重要特质来加以分析,正是谋求对《野草》中大量苦闷彷徨空虚绝望的“情感压抑”的深化理解。《野草》所指涉的众多精神命题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空幻、绝望、死亡、荒诞等基本主题有很大同构性,其艺术形式上的象征意味、非实指性、哲学品格的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外部特征也惊人地相似。《野草》在表现现代人的危机意识、探索人的心理深度方面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的发达起因于文学创作的繁荣所带来的新的规范化要求,它同时沾概着时代哲学的精华。《文心雕龙》文体论是其中之集大成者。刘勰在文体论中贯穿了他既注重形式又强调意蕴的美学原则,他的体要宗经也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立论的。这正是他与儒家学派的根本区别。而他在规范文体的同时,又描述了其时代和作家所带来的差异,给出了文体创造中的时空两个维度,展示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各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深入,但也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如《文心雕龙》的思想渊源就属这种薄弱环节,《周易》、道家以及佛学对刘勰的影响,已有少数论文可见,但还有许多家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迄今尚无一篇论文发表。著名《龙》家牟世金先生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著作绝少涉及刘勰的思想渊源问题,他甚至不大同意这种做法,称这种做法为“查三代”。刘勰是个佛教徒,以此定成分,他属于唯心的一族。但通过“查三代”之后,必然得出他属于唯物的一族,因为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陈利群 《新东方》2002,(3):56-61
《廿四诗品》是一部以“诗笔写诗论”、形式特殊的文论著作。其艺术形式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其审美形式的抉择主要源于艺术形式自身的历史承传、美学思想传统、作者的诗美观及民族思维传统;其审美方式为借助意象意境的塑造,阐发艺术感受和理论思考;其艺术哲学为“由技进道”:诗歌创作应从技艺上升到艺术规律,乃至融汇于整个宇宙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中大量存在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这体现了珠玉文化对文艺美学的渗透与影响,是珠玉审美历史的进展,“以珪璋譬喻文才”即是对“以珪璋譬喻德行”的突破.“雕琢”、“雕画”、“雕削”、“雕龙”等用语体现了修饰文章与雕琢美玉之间的融通,“璞”、“珩”等用语与文章审美的原理密切相关;只有更多地了解古玉知识,才能深入把握珠玉用语的内涵,进而体会刘勰文艺美学思想的本质与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与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著《大学》有着难得的亲和性:从主题上看,二者都强调确立本体论支撑的修身律己;从结构上看,二者都以纲目总分的形式展开,并可自圆相契于"八目"递进的逻辑衍伸形式;从内容上看,二者都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德行标准,树立规范高线。加强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贯彻廉洁自律精神以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权绘锦 《求索》2008,(3):164-166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影响,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一致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同时也是对玄学得意忘言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同《文心雕龙》学会第二次年会,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安徽省屯溪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龙学”专家和“龙学”研究工作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龙学”研究?这是“龙学”成为显学以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元化教授认为,应该开展对《文心雕龙》的文化历史背景的研究。在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文心雕龙》,或许会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更深切的理解。他认为,文化传统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1.创  相似文献   

10.
载于《欧盟宪法条约》第二编的《联盟的基本权利宪章》,以人为本而非以权利为中心。它以社会中的人而非假设的自然状态下的人为起点,确立共同价值而非天赋权利为基本权利的哲学基础,从而将自由权与社会权统一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团结诸项价值之下,修正了欧洲社会长期将自由权与社会权用两个不同文件分别予以阐述的历史,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所有权利以司法救济的完全权利品格。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求索》2007,(4):170-172
“人情物理”、“趣味”和“自然”是周作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它们既是对《文心雕龙》中相关文学思想的继承,又经过了周作人具有现代意义和个人性的改造。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王连峰 《青年论坛》2004,(1):128-129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 :“徐干时有齐气 ,然粲之匹也”。《文选》李善注认为 :言齐俗文体舒缓 ,而徐干亦有斯累。这个解释显得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对徐干现存辞赋和齐地的民俗特征、魏晋时代文学审美品质转变的考察 ,认为《典论·论文》中的“齐气”在形式上是指虚夸藻饰的言辞 ,其精神实质则是缺乏真实强烈的感情。《典论·论文》对“齐气”的负面评价 ,显示了建安时期从汉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崔丽 《前沿》2005,(9):260-26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探讨了诸多问题:情景关系,心物交融,入兴贵闲,析辞尚简,参伍因革,感兴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这一系列大同小异的在文学理论中占核心地位的概念的阐述。本文从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客体关系两方面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预言》一诗与何其芳的一些其他创作联系起来,探寻了它所蕴含的哲理,这种哲理就是爱情的美在于爱情的镜花水月式的张力形式当中;其次,探究了《预言》所蕴含的哲理与其真实经历的关系;再次,从空莹、澄澈意境的渗入、镜花水月式的“姿态”美的表现,爱情的“苦味的甜蜜”的复合感受三方面分析了“镜花水月”式的审美选择所产生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作者“从案件到作品”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国产影片《峨眉飞盗》 ,撇开思想意义、审美价值不论 ,单说娱乐作用 ,它也远不及原报告文学作品《峨眉山文物盗窃案》。《峨》片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其创作者不能像艺术大师托尔斯泰那样 ,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反间计”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帅们通过精心策划和巧妙实施“反间计”,有效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胜了强敌,表现出我国古代兵家高超的用间谋略。 《孙子兵法》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由此可见,“反间计”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谋胜的计谋。《三国演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精华与糟粕互见。但总的说来,它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是一部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由于《文心雕龙》有尊儒倾向,所以就被“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们,按所谓“尊儒必然反法”的“儒法斗争”公式,给它扣上一大堆帽子:什么刘勰是一个“地地道道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六艺"之名,学术界多有讨论,但其解释并不全面,亦没有揭示出"六艺"与"六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六艺"的词义经历了"六种技能—六经之术—六经或六经经传"的发展过程,就实质而言,则体现出技能—学术—文本的演进;"六艺略"中的"六艺"包括"六经"、"六经之传"以及"六经之术"等内涵;"六艺略"中的《论语》《孝经》在汉代属于"六经之传";"六艺"以礼乐为核心,孔子继承这一点,开设《诗》《书》《礼》《乐》四门课程,在这之后扩大了教学内容,增设《易》《春秋》两门,因而有与"六艺"之名相仿的"六经"之称。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汉儒常用"六艺"指代"六经之术"、"六经"或者"六经"经传。刘歆采用"六艺"之名,不仅可以全面概括六经及其传注,又能凸显当时儒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文论都不乏关于"和"的深刻论述及不懈追求。《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本巨著,其中也有大量涉"和"字句,"和韵"概念的提出、"和气"概念的拓展,在显性层面显现刘勰对"和"创造性的生发;而在隐性层面,《文心雕龙》的思维之和、理论建构之和、文采之和无一不体现了"和"渗透在《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周艳 《求索》2010,(3):169-171
《诗谱》之前有大量谱体史书,郑玄对之进行借鉴并将“谱”这一形式运用到《诗经》的解读之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解诗模式。“谱”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分化,《诗谱》所继承的是原始意义上的谱。通过这一形式,《诗谱》在《毛诗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历史叙事体系,大大提升了毛诗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