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鲁特专电 今年伊始,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接连发生绑架外国人的事件。连日来,绑架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增加了地中海的军事力量,致使人质危机进一步恶化,并导致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加剧。 1月2日,英国教会特使特里·维特为争取释放在黎巴嫩的外国人质第五次来到贝鲁特,同绑架者进行谈判,当天,设在贝鲁特西区的沙特阿拉伯文化处的一名官员被武装分子绑架;第二天,即在维特抵达黎巴嫩24小时以后,一名法国  相似文献   

2.
文昕 《瞭望》1998,(37)
8月7日,发生在美国驻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附近的汽车爆炸事件,造成包括12名美国人在内的258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震惊全球。在对恐怖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美国情报机构不断接到情报,显示沙特阿拉伯富商乌萨马·本·拉丹及其资助的“伊斯兰圣堂解...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务卿贝克在海湾战后的4次中东之行中,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如今,贝克在叙利亚宣布接受美国召开中东和平会议的建议之后匆匆第五次来到中东。这一次,对贝克来说,机遇是比较好的。因为,阿拉伯国家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再次作出巨大努力。 7月17日,首站叙利亚。贝克同阿萨德总统会谈后说,阿萨德无条件接受美国建议是“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面对外国客户谈判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沟通比较直接,他直接问你公司赚多少钱,多少钱卖给他,沟通方式非常直接;第二,他沟通的方式虽然直接,可是他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把底价拿出来;第三,喜欢单独跟外国人谈;第四,因为太注重事情的结果,比较忽略跟人的接触,所以美国人不可能跟你掏心掏肺,不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与你建立太多联系;第五,比较注重短期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万光 《瞭望》1984,(23)
一九八二年六月六日,以色列出兵大举入侵黎巴嫩。阿拉伯舆论把它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的特点、意图和后果,经过两年时间的暴露显得更加清楚了。战争发动者以色列在军事上得逞于一时,却在好些方面陷入了严重的困境。战争支持者美国一度在中东大占上风,却转入了不利的逆境。这场战争已经并且将继续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同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对整个中东斗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马士革专电约旦政府九月二十五日决定全面恢复同埃及的政治、外交关系。这是自一九七九年埃及同以色列签定戴维营协议,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同它断交以来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同埃及恢复外交关系。约旦的这一行动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其他有关国家的不同反响。摩洛哥、伊拉克、苏丹、美国和以色列  相似文献   

7.
阿卜杜 《侨园》2011,(1):19
我的名字叫"阿卜杜",我的全名叫"阿卜杜拉赫曼阿巴斯·阿卜杜拉阿米尔",名字特别长有点怪,这是阿拉伯人写名方法(第一个是我的名、第二个是我爸爸的名、第三个是我爷爷的名、最后一个是我的姓)。  相似文献   

8.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9.
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犹太青年凶手阿米尔供认,他之所以下此毒手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很明显,象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样,拉宾是推进中东和平的又一位牺牲者.在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确有一些人对拉宾之死幸灾乐祸,甚至认为是“罪有应得”,这反映了阿以之间积怨之深.拉宾确曾是个强硬派,他曾率领军队侵占大片阿拉伯领土,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但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在其生命途程的后期选择了同阿拉伯和解之路,并且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权威试图把部分被占领土逐步归还给阿拉伯人,寻求以色列在中东的和平和发展.他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和平集会,他不是死于敌对阵营而是死于犹太人之手,他是为和平而死.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今年六月发动的侵略黎巴嫩战争,赤裸裸地暴露了它的扩张战略意图,也暴露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深刻地教育了阿拉伯和世界各国人民。 以色列——蓄谋已久 惨绝人寰 从六月四日开始,以色列对黎巴嫩不宣而战。这是以色列从一九四八年以来进行的第五次反阿拉伯战争,也是为时最长,无辜平民惨遭杀害最多的一次战  相似文献   

11.
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成员国的外交和国防部长(大臣)九月十八日、十九日在沙特阿拉伯艾卜哈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建立一支联合“威慑部队”。这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六国在加强军事合作方面迈出的新的一步,也是实现六国防御一体化,保卫它们的独立、主权和确保海湾地区安全不受外来干涉的可靠手段。艾卜哈会议是在两伊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和海湾局势日益紧张的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12.
海湾合作委员会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科威特举行第五次首脑会议。会议在促进成员国的联合防务,共同保卫海湾以防止外来干涉,和平调解两伊战争,消除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 两伊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多,战争升级的危险性仍然存在,海湾的安全与稳定一直受着威胁。在阿拉伯世界中,队伍不统一,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进一步分裂的危险。巴勒斯坦内部各种力量面临着重新组合的前景。两个超级大国正在利用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复杂形势加紧进行渗透。海湾合作委员会第五次首脑会议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引起了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13.
黄泳 《瞭望》1991,(18)
华盛顿专电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国务卿贝克已先后三次访问中东地区,探索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途径。本月27日早晨当贝克回到华盛顿时,美国舆论界认为,贝克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仍然“几乎是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14.
姚琮 《瞭望》1986,(37)
美国研究社会发展趋势的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和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他们的畅销书《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中都论述了在信息社会里工作场所的变化。美国电子通讯公司曾委托纽约电子服务研究公司就这种变化做一次全国性调查。调查报告估计,美国目前有一千三百万至一千四百万人经常在家里工作。 弗里斯先生是其中之一。他现年三十七岁,五年前开设了一个微电脑软件开发咨询公司。过了两  相似文献   

15.
国际要闻     
《瞭望》1996,(44)
克里斯托弗结束非洲之行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10月7日至14日相继访问了马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南非和安哥拉非洲五国及非洲统一组织总部。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非洲国家接受美国关于建立“非洲危机反应部队”的要求和推销反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连任的主张。但非洲的舆论认为,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处处受到冷落。 登革热肆虐新德里 在印度已流行一个多月的登革热还在进一步蔓延。截止到18日,新德里死于登革热的总人数已达206人,登革热患者已达4500人。登革热是一种致命的急性热带流行病,主要由蚊子传播。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3月8日至17日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以色列、叙利亚以及苏联和土耳其进行了访问,重点是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磋商海湾战后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有关问题。但据《纽约时报》报道,贝克此行对解决中东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海湾战争实际上并未给(解决)阿拉伯以色列问题带来多少新思想”。 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阿以问题突出了。在海湾危机期间,一些阿拉伯国家曾批评美国政府在对待以色列侵略和伊拉克侵略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而美国政府要员为了拉阿拉伯国家反对伊拉克也曾多次许诺:在解决了伊拉克问题之后,美国将竭尽全力解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8月2日突然侵占科威特,阿拉伯各国反应强烈。它们都认为这是阿拉伯内部事务,应由阿拉伯人自己解决。但不同国家对这个事件有不同认识,实行阿拉伯人自行解决原则的具体主张实际上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第十九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首脑会议于3月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降下帷幕。会议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无疑就是通过了有关重新启动“阿拉伯和平倡议”的决议。这是阿拉伯国家以整体的名义向以色列再次发出和平信息。它向全世界宣告,饱受半个多世纪战争、暴力和冲突之苦的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坚持和平的战略选择,渴望中东实现全面、公正的和平。会议为此决定采取具体措施,加强与联合国秘书长、安理会成员国、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员会(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以及中东和平有关方面的联系,以促使“阿拉伯和平倡议”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9.
刘顺 《瞭望》2002,(13)
美国副总统切尼3月20日离开土耳其,为他历时9天的中东11国之行划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切尼此行肩负两项使命:一是说服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二是加大外交斡旋力度,促成巴以停火。从目前公布的访问结果来看,切尼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并没有同绝大多数所访国家达成共识,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也是  相似文献   

20.
赵中 《瞭望》1987,(16)
开罗专电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主席萨耶赫已经宣布,4月20日将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第18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他已通知所有426名委员出席。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简称巴全委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巴解各派代表或非巴解人士组成。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派政见相左,加上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和以及苏、美对中东的争夺等外部影响,巴全委会往往不能及时举行会议,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即使召开会议各派委员也难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