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物质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表现在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等诸多物质因素中展现的文化内涵、意义以及物质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的内在规律。物质文化构成了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主体的思维过程,也是对现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批判过程。  相似文献   

3.
发展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对于新疆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形成科学有效的促进机制、处理好手工艺与市场化的关系、为技艺传承创造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民间工艺的可持续化发展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5.
制度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其内在特征具有社会本位性、权威性和一元性。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具有个人本位性、自由性和多元性特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共同发展。一方面,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的创立、运行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提供批判或辩护;另一方面,制度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存在又制约着精神文化,成为影响精神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深人探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意义主要在具体的活态传承中体现和达成,而公众的低认知度和传承渠道不畅是其价值实现的主要障碍,故而需要加强、完善具体的保护策略,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动力,丰富其活态传承的有效传播手段和方式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金瑞  王赛音 《实践》2007,(4):42-43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其一,民族物质文化。指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及物质环境。它一般通过物态形式从外观上直接诉诸旅游者的视觉,从而留下第一印象和第一感觉。民族物质文化包括吃、穿、住、行的各方面内容。诸如民族服饰文化,它是民族特点、民族属性、民族身份辨识的标志,不同民族的区别可从外观形态的服饰中一眼辨认出来。再如民族建筑文化,蒙古族的蒙古包是民族建筑的标志。这些物质文化都凝聚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培育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旅游者可通过直接的视听和亲身体验感受到这种文化的特点和把握文化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9.
孙书敏 《实践》2010,(10):50-51
<正>草原文化是以草原为区域,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蒙古族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文化形式。草原文化产生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中。历史随着时间流逝,文化形态也生生不息地沉淀和更新,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会出现文化形态的定格。流动的草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物质文化作为历史遗留了下来,而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流动的文化则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作为特定的历史流传物,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记忆,它以完全的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忆下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文化。因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以维系和推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并由多种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传承与发展进步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的复杂系统。因此,要认识和揭示图书文化的本质及其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站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立场上,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涵盖图书馆文化的全部本质。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繁盛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恶化,生存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设计科学、适度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产业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化问题,又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生存活力,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中激活遗产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学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一定区域的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中有着强大影响力的精神力量.集中反映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构成学生富于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即一切由历届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校园生活方式、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正如文化人类学鼻祖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并关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包括乡村环境、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工具、民俗活动器具、民间艺术品等;非物质形态的包括社会组织方式、生活习惯、风俗风情、地方方言、民间工艺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17.
李永宏 《党建》2010,(8):52-53
文化是一种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道德,给人以精神愉悦、美感享受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当今社会,文化在与经济、政治的交融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8.
孙玉双  贾凤 《世纪桥》2015,(4):30-32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藏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地说网络文化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快速变化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不是传统文化的延伸,而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文化为我国文  相似文献   

19.
陆锦宏  姚远 《当代贵州》2013,(22):24-24
我是土生土长的黎平肇兴人,从小在村落之中、鼓楼之下、大歌声里长大,至今保持着侗家人的本色。正是这种本色,让我在从事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时,始终存有一份敬畏与激情。在我看来,保护村落文化,不仅要保留外在的物质形式,更要传承活态的民族文化、村落文化。只有留住文化的魂,村落才会永存于世,生生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4,(5)
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非物质性等特征。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推进当代文化经济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培植文化生长点,融合更多的文化资源资本,促进文化经济产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发展,是繁荣我国文化经济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