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琳 《同舟共进》2008,(5):42-43
宪政,国人百年未竟的梦想若将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视为中国立宪史的发端,2008年正好是第100个年头。100年来,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性的"行宪试验场",与14部宪  相似文献   

2.
桂思卓教授是西方汉学家中的新锐,现任教于美国康涅狄克学院历史系。……她长期研究早期中国史、儒道的神性和哲学维度及当代东亚世界中的儒学。这种学术经历和专业取向使她的研究常常表现出文化比较的视野和历史纵深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读书     
<正>《法的中国性》王人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6.00元这是一本立宪主义在中国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民权、民主、宪法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对其中国实践作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当下尤具启发性。本书最近入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5.
读刘刚、李冬君新著《通往立宪之路一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与先前的《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一样让人激动。我想,这两套书将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功能——它可能会引起中国社会史观的变化,而且是巨大变化。也许,这两套书是中国社会历史观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董和平 《求索》2014,(4):122-128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对后世宪法立法与宪法学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标签式的政治地位评价,而少有具体地专项分析。本文跳出对《大纲》的宏观政治性评价,从《大纲》对中国立宪思路和立宪技术演进、宪法学基本范畴引入和宪法学说形成、宪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改进等角度的现实影响来总结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官示。  相似文献   

7.
清末立宪是由清末立宪派推动的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体变革运动.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它无异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清末立宪最终演变成革命,根本原因是特权阶层对立宪进程的阻挠.正是这种阻挠,使大批忠贞不二之士变成异议者,又使异议者变成反对者,最后把反对者逼成了革命家.当绝大多数立宪派都变成革命家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清末立宪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党主立宪是一种民主制度与党主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政体,是政党主权被宪法制约后的进化形态。党主立宪的关键在于民众监督党组织的权利以至权力的程序化、法律化、具体化。在思想方法上,党主立宪是立足现实的渐进主义,既不指望在较短时间内赶欧超美,也反对停滞不前的固守主义。只要各方面具有协商、妥协的理性态度,党主立宪将成为中国实现宪政的可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强 《长江论坛》2008,(5):72-75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 0 0 3年 1 0月 1 8日 ,“欧洲立宪与公共政策暨中欧比较制度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国际研讨论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欧洲及国内相关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国际研讨会的特点是 :基于国内专家学者的比较研究以及国外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对欧洲宪制和公共政策的精要论述 ,对主要议题采取跨学科式的研究探讨与交流。所涉及学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欧洲学等。本次大会围绕欧洲立宪与中欧制度比较分析的主题 ,…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批判的立宪国家或立宪制主要是指君主立宪国家或君主立宪制,立宪主义主要是指君主立宪的主张,探究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的关系,必须深入其科学社会主义大厦进行理论考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有关论述,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在四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立宪主义存在巨大对立的内在原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和终极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在普遍性、平等性和彻底性、真实性方面都大大超过了立宪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因此在理论诉求上,马克思主义是对立宪主义的巨大超越。  相似文献   

12.
何鹏 《新东方》2004,(3):60-61
中国几千年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宪法”一词,但其含义仅指普通的典章法令。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要求“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揭开了中国近代立宪运动的序幕。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预备立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晚清政府紧急炮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条》),宣布正式立宪。但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立宪目的和内容去作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便不难得出清政府假立宪、真独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熊霞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10-112
二十世纪初,立宪思潮成为清末湖北思想界与反清革命思潮并起的两大主流思潮之一。这一时期,立宪派代表活动频繁,立宪团体比肩兴起,立宪报刊杂志纷纷创办,它们大力鼓吹地方自治论,宣扬国会政治,启发民智,推动宪政运动,使立宪理论得到较为深入而相对广泛的传播。随着清政府立宪骗局被层层揭穿,立宪思潮最终在武昌起义的胜利欢呼中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14.
政治和审美是中国文化研究两种主要维度,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及物性"。政治维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参与性,最终导致向文化政治的转变;审美维度的文化研究构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图景,由诗意文化转向物质文化。两种维度的文化研究显示了中国文艺学研究者重建学科品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指引西方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理性论和立宪思维在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既不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发展,又不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国内民主诉求。所以必须改变理性范式和立宪思维,方能创建适合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的立宪理论,最终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自信,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外比较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从改革创新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整整一百年前,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标志着中国立宪之肇端。在纪念这一重大事件的日子里,反思过去百年立宪的得失颇有意义,因为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辨明未来的努力方向,探索可行的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