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当前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二是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三是深入开展法治实践;四是完善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化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贯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原则、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等。尤其要重视通过司法保障把公民文化权利落到实处。全面推进文化法治建设,要体现法治思维,遵循法治方式。同时,要加强战略规划,实现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基础。民主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位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要素的首要位置。应通过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等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舆论参与司法"是转型中国一种突出的司法景观,究其深层次机理,实为当下中国社会回应转型的一种独特形式,亦是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渠道,可谓政治参与和司法民主的结合。其实施路径是通过对司法个案的参与,达到参与政治社会制度层面的结果。这一景观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情紧密相关。它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以常识、价值取向和法律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商谈性的公共领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的困境,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及公民社会有重要意义。当然,其错位与越界的负面影响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是与人治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形态。一个法治国家乃至法治社会的形成,依赖于全体公民厚重的法治思想和牢靠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之魂,法治之脉,是法治中国建设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应注重挖掘、培育地方独具特色的法治精神;清醒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性和生活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快农村司法改革进程.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新时期检察工作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把检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改革行政体制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经之路。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将着力点放在减少行政许可和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四项职能上。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必须从行政执法、司法两个方面对行政行为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司法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敬畏法律的文化自觉是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知之明"。敬畏法律文化自觉在塑造个体的法治价值观、积极守法精神,及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凝聚、规范作用。培养敬畏法律文化自觉要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教惩并举,积极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公民美德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实践中具备或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和能力,具有政治性和公共性两大特征,既是一种政治美德也是一种公共美德。公民美德有利于促进公共参与,有利于凝聚价值共识,有利于支撑法治建设。培育公民美德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高校而言,培育公民美德不仅需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发挥公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法治文化的建设传播是普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促进公民法治人格的养成、规范公权力的法治化运行、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等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期间,应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繁荣,通过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法治教育载体拓展、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等可行途径,使人们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将法治精神根植于内心,指导人们合法行为习惯和模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存在涉农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乡村行政执法力量有待加强、司法参与乡村治理参与度低、乡村整体法治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涉农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乡村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司法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普法宣传实效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当前,依法治国战略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应在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发挥独特作用。统一战线在法治建设中的功能主要通过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治文化宣传来实现。统一战线应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思路。在新时期,应完善升级统一战线在法治建设中的功能,全面助力依法治国战略。  相似文献   

13.
法治,归根到底,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法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立法、司法、执法还是法律监督均是由人来完成的。社会公众法律素质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探讨我国的法治建设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对公民法律素质的研究。下面,本文就公民法律素质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做一分析。一、公民法律素质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素质是指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条件的总和。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法律生活所应具备的法律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和。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法律素质应包括…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号召。而公民信仰法律是建成"法治中国"的必备前提,也是"法治中国"真正建成的客观表现。一定意义上讲,"公民信仰法律"与"法治中国"是同义语,二者相互促进、相伴而生。当前我国一些公民并没有完全对法律产生信仰,最重要的原因是法治各运行环节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法治赖以依存的社会条件建设仍比较滞后。梳理这两个方面建设的具体要求,以推动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崛起的双重背景下,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其对司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法意"如何通过司法涵摄"民意",也成为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虽然有其特点,但未改其本质,"民意"与"法意"这一对范式的内涵亦值重新审视。"良法善治"的法治目标赋予司法以崭新使命,我们应适时对司法主体的法治价值以添附,畅通民意的制度化表达通道,推进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司法体系建设,走规范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应树立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针对南京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政策指标、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资金提供、人才配置等方面的不足,应制定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政策,大规模建设"社区文化中心"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应降低门槛,大力发展第三部门,构建完备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姓"公",它以服务全体公民为对象,主要任务是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促进公民的文化消费。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主要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包括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这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不是指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而是指如何规范和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安排。推进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举措,包括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核心价值凝聚共识、靠道德建设规范行为,以及全面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司法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步骤。司法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实现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司法改革的内容涵盖"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诸方面,因此对立法、司法、法务管理和法学研究都提出了艰巨任务和严竣挑战。只有高屋建瓴周密设计,科学筹划改革步骤,具体落实改革措施,认真总结改革经验,时刻校正改革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前行,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责任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威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活动领域,公共领域在于生活领域的公共性,是公开的社会领域,它是公民培养公民能力,表达公民诉求的场所,成熟而完善的公共领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