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会说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也广泛使用祖籍方言或地方方言。华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有多种语言群,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或其他语言群。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活动中与不同语言群不时接触,在多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他们在谈话中往往不经意地混杂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粤语和华语的闲聊谈话中,混用英语和马来语的情况相当明显。华人说华语和粤语时混用其他语言不无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和适当的对等译词、其次是受谈话者的角色与双方关系、或是特别的话题所影响、说话者需要强调澄清某要点、说话者的表达习惯以及为了凸显说话群体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2.
周宝芯 《前沿》2013,(4):163-164
通过语码转换和新马华语的使用,新马华语电影向世人展示了新马两国的语言混杂现象。语言混杂现象是多种语言接触与融合的社会自然产物,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语言常态。只有在变化与规范中找到平衡点,一种语言才能具备完善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1910年代到1970年代,在新加坡和西马,闽南人一直是最大的华人方言群。1911年,闽南人(至少有257 101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至少有880 508人)的29.2%。1921年,闽南人380 656人,占新加坡和西马(含文莱)华人总数(1 174 777人)的32.8%。1931年闽南人(540 736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含文莱)华人总数(1 709 392人)的31.6%。1947年,闽南人(827 411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2 614 667人)的31.6%。1957年,闽南人(1 183 307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3 424 396人)的34.6%。1970年闽南人人数(1 789 683人),约占新马华人总人口数(5 135 745人)的34.8%。在东马的砂拉越州,从1947年到1970年,福州人是砂拉越的第二大华人方言群,比闽南人多。1910年代到197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的最大方言群有其必然的原因。目前闽籍华人占马来西亚华人总数的一半,闽南人仍是新马最大的华人方言群。今天新马闽南籍企业家仍在当地工商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马富有的华商仍是以闽南人为主,在东马的砂拉越州,富有的华商则是以福州人为主。  相似文献   

4.
薛灿 《八桂侨刊》2016,(4):11-18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特殊文本。《南洋商报》(1951—1976)报刊讣告文本数据反映了该时期新马华人宗教信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宗教信仰形态对讣告内容处理的差别亦能从中折射出其对新马华人丧葬习俗在仪式内涵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内部的交往相当频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并非单一语言群体,社会内部的条件如学校教学语言、所属的方言群体、多语的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华人在族内交谈时面对语言上选择的问题。本研究选定了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三个对象,即相识的朋友、工作上的同事和不同年龄层的陌生华人,进行华人社会交谈用语的探讨。在吉隆坡所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发现,年龄比较大的华人一般上多选择本身祖籍的方言,而比较年轻的华人则偏向于选择华语和英语为社会用语。这证实了华人的社会用语并不单一,不同年龄层的用语有所差异。华人社会用语的选择是社会变迁的镜子,反映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梁静华 《新东方》2010,(5):71-73
文学的地域氛围第一要素就是语言,或者说文学地域性其实就等于地域性的文学语言,语言成为了确认自身的方式。崽崽小说中方言的使用极富表现力,生动、鲜活有助于凸现生活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使自己区域的感受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此笔者先对海口方言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再分析崽崽小说中海口方言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     
《当代广西》2009,(21):40-40
概况:新加坡面积699.4平方公里,人口483.9余万(2008年),民族主要有华人(占总人口的75.2%)、马来人(13.6%)、印度人(8.8%)等。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著居民。马来语是国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首都新加坡城。  相似文献   

8.
古小松 《当代广西》2004,(10):16-17
文莱,其国名全称为文莱达鲁萨兰国。2002年全国人口34万,其中马来人占66.7%,华人占11%,其他种族占22.3%,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国土面积5767平方公里。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位于文莱—穆阿拉区,原称文莱市,1970年10月4日改为现名,17世纪被定为文莱首都,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6万(1995年)。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政治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双方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大量的新移民也随之因留学、旅游、商务、技术及劳务输出等方式涌入新马,给新马华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新移民的形成,除中国与新马政治关系的日益坚实、经贸日益密切外,还有交通及签证的改善及国内一系列因素的推动而致。  相似文献   

10.
丁世平 《前沿》2011,(8):144-147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词汇,则是各种地域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茂名地区是个多方言区域,有粤语、客家话、闽语等方言,这些方言同母言方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言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本文着重从方言词汇同母方言的差别及各方言词汇间的相互影响,探讨茂名地区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是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小学。现今一些华小,学生的族群背景已开始从单一种族走向多元种族,即从早期以华裔学生为主到近期非华裔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生来源不再维持单元化。多元化的学生背景给教学和行政带来了改变,尤其是校内的交际语言。根据对一所多元种族学生的华小所进行的观察,全校学生不只是华裔,三分之一是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校内的各族学生并用华语、马来语或其他各自母语来沟通。老师中也包括不谙华语的马来教师,因此校内行政运作的语言是华语和马来语并用,但逐步转向单用马来语。华小的各种改变和现状调查对国内外关心华文教育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小学生和教师的族群和母语背景不再单元化,意味着华文教育本质发生变化。华小走向多元化,是华文教育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华人新移民在温哥华的定居和适应经历。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原因如环境、教育和公民身份是华人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动机;就业和语言是华人新移民融入温哥华当地经济社会的最大障碍;由于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大学文凭和工作经历在加拿大不被承认,他们在加拿大的经济成就不佳,这些阻碍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增加了他们对加拿大生活的不满。根据三角移民模型理论的逻辑,这种不满将导致华人新移民离开温哥华。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汉语正走向国际化,以吴英成"全球汉语三大同心圈"模式谈海外华语衍变及其语言变体。通过探讨马来西亚华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提出词汇规范化时应采用趋同存异的做法,以便增强汉语内圈与中圈区域华语的沟通,进而在谋求全球沟通了解与区域认同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1 华人到泰国来谋生有悠久的历史,从卖猪仔的方式到了现在放弃祖籍而入了泰国 籍成了泰国人。其中包含了多少的成就,也发掘了一大堆的问题。比较受人重视的, 大致上也离不开华人与泰国人的关系。在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的领域上,泰国政府一再想把华人归化。像在教育上,从前(笔者童年的时候,任由华人建华校,可以教整日的华文)的五六个华文科目减为现在的每星期五个小时,并一再的简化华文课本,就是将子女送到华校也等于没有一样,大多数土生的华人子女,现在有些甚至连基本(自己的母语“方言”的华语也脱不出来,更不用说普通的传统风俗了。原因很简单,在泰国出生的小孩(父母亲为生活和事业)通常都有保姆,而保姆都是泰国人,父母俩出外工作,孩子接近保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作品叙述了20世纪华人个体的流离创伤体验,同时拥有国族寓言的反思视域,以人物的历史遭际和人格分裂隐喻从抗战到冷战时期的华人离散境遇和文化政治。女性形象桑青/桃红具有华人文化英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华文文学是华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中西文化在新层面的碰撞与磨合。不久前,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聚集了严歌苓、尤今、汪国真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华文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未来。这个旨在广泛团结五大洲华文文学界人士,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华文文学界力量,更好  相似文献   

19.
阮艳萍 《前沿》2011,(4):166-168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突兀的高峰。从传播学的角度,能获得这种长期的、显著的传播效果,诗歌中所使用的符号是一个重要因素。楚地方言的使用增加了语言与作者、当地受众的接近性,同时也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走进中国文学史;香草在楚民生活中的日常化增加了符号的熟知性;香草在楚文化中的巫术性意义强化了符号的可信性;香草和与香草紧密相关的美人,既具有悦目性,也具有悦情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惊采就是文化思维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方言,顾名思义,地方之言也。《辞海》称:"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人们的发音习惯不同,便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语音方言。再有,因各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语法特点的方言,如初生小孩所著之衣因不码边,故曰"毛衫";旧时妇女因裹小足,行动不便,自谓"没脚蟹"等等。另一类方言,属于新创造的地方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先人们曾创造了"杲(gǎo)昃(zè)"等词汇,现在多数人只知词的表面意思,不知词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我把这种现象姑且唤作"方言综合症"。在兴化圩南地区,民间称东西为杲昃,意指物或事,即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