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入门弟子,从事古琴制作、修复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其技艺可谓当今琴人之佼佼者。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虞田琴斋”坐落在北京幽静的小巷中,室内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琴、名人字画和发黄的老照片。  相似文献   

2.
《公民导刊》2009,(3):42-44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琴、棋、书、画之首,也成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3.
王湛 《今日广西》2008,(1):67-67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汉代的恒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正是古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源远流长的文化,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它的造型简约,却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宇宙观;它的声音古朴纯净,却反映了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琴,20世纪初为区别于西洋乐器,而被称为古琴。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全国精通古琴的人,不过50左右。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3,(5):40-40
<正>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据传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琴是我国文人修心养性的必备乐器,被列为文人四好——琴棋书画之一。最为上乘的琴是焦尾琴。我国古代人士创作了大量的悠扬动听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即古琴独奏,琴歌即以古琴伴唱。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潇湘水乐》、《广陵散》、《幽兰》、《离骚》、《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静观吟》等,有些已经  相似文献   

6.
底气     
正黄智安,本名黄志安,自署识安、智庵,号古樵、樵隐,1973年生于广西宾阳。斋号蕉琴兰若、樵舍,禅者、琴人、茶客、书家。广西佛教协会理事,南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古琴协会会员,职业书法家。主编出版《历代名家碑帖集字大观》(三十集)、个人书法作品集《禅心翰迹》  相似文献   

7.
巴蜀古琴     
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现代称为古琴或七弦琴。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我国文献上已何关于琴、瑟的记载,《诗经·关睢》中就有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时的琴瑟形制已失;从汉代的“抚琴”“鼓瑟”乐俑图像上,还可以看出两者细微的区别。瑟的图像比较规整,面上何一弦柱。这时琴、瑟的演奏也比较简单,琴是利用按音变更拨动弦分发言,瑟只弹散音,一弦一音。春秋战国时期,琴‘瑟的使用渐多,有了“琴瑟之乐,。伯牙鼓琴的故事;益尝君听雍门周弹琴的故事久传不息;《高山》、《流水》两支古琴曲流传至今。这时的…  相似文献   

8.
识假的眼力     
识假的眼力,人皆有之。只不过有高低之分罢了。然而,只要戴上有色眼镜,就会导致真假不辨,黑白难分。何谓有色眼镜?俗称“框框套套”,雅称“形而上学”。据《郁离子·千里马》载:工之侨得到一块好木,便制作成琴献给太常乐官。乐官叫人鉴定,鉴定人说:“这不是古琴!”于是把琴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知道,鉴定琴的好坏在于是不是古琴,他便请油漆匠在琴身上的漆上裂纹,又求刻字工在琴身上刻上古代篆字,并装于盒内,埋于土中。过了一年,他把琴从土中取出,抱到市上出售,结果有人们高价购买,并把琴献给朝廷。朝廷里的乐官一看是古琴,急忙称赞:“希世奇珍也。”你看,凡是古琴就好,这不是框框套套?这不是形而上学?既然框框套套——形而上学这么厉害,人们哪能找不到对付的办法!于是,你认为外国货总比国产货好,有人就在国产货上印上拼音字母,让你用高价当成外国货买  相似文献   

9.
<正>"琴就是我的生活,从事任何一件事,‘只有死在里面,才能活出来’,不怕没前途,就怕研究不到位。"这是现年75岁的台湾斫琴师林立正的人生体悟。他曾是渔船船长,带领船员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触古琴,拜名家为师,后致力延续、提升传统斫琴技艺,推动两岸古琴音乐交流。  相似文献   

10.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以目前考古发掘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在历代琴人及文化人的创造中不断完善并延续至今。它是中国历史最久、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比较,不仅历史悠久,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以及在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齐鲁藏琴录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琴,又称古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13.
我家三代在北京经商,我的先曾祖父林锟字芝生,于清咸丰年间,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开恒裕金店.我祖父林鸿宾字叔文,于光绪年间在东四牌楼二条西口外迤东,宝源金店担任业务副经理,我父林复贤于民国32年在东琉璃厂大观斋古玩铺当经理,股东是我叔叔林续之.自我记事起,家里是古色古香的,琴(古琴)棋书画样样俱有.由于家教较紧,我四五岁时,爷爷就叫我背百家姓,小孩子贪玩背不会时,总是被罚跪不能吃饭,爷爷一生气,还拿藤掸子打,所以很不情愿到柜上学徒.  相似文献   

14.
<正>"琴就是我的生活,从事任何一件事,‘只有死在里面,才能活出来,’不怕没前途,就怕研究不到位。"这是现年75岁的台湾斫琴师林立正的人生体悟。他曾是渔船船长,带领船员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触古琴,拜名家为师,后致力延续、提升传统斫琴技艺,  相似文献   

15.
李成琳 《公民导刊》2013,(11):52-53
11月7日,是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纪念。抗战时期的重庆,文人云集,琴家云集,形成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难得的"文化高峰",而琴人、文人的结社雅集,除了引为同调和知音的欢喜,更有炮火之下斯文不灭的欣慰。  相似文献   

16.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文人四大修养之首。从古代到现在,古琴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崇高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古琴艺术并不是一个古董式的博物馆的艺术,它的教化功能、怡情功能都在当下能够发挥特殊功能。对于文雅人格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古琴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听说苏州科技学院成立了吴声琴学研究所 ,为的是抢救古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又听说古琴在去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败在昆曲手下 ;还听说中外琴人为抢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其中的一些故事真有点儿像天方夜谭 ,在似信非信中或许你能悟出点儿什么……你能得到点儿什么……当然 ,你也可能会失去点儿什么……我曾经与苏州科技学院吴声琴学研究所的汪铎先生做过一次长聊 ,并听他在公众场合弹过几次古琴。知道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名气很大的教授 ,他的中文名叫毕铿。毕铿30岁的时候曾来到中国搞中英文化交流 ,当他了解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云水琴心     
正明万历年间,惠安崇武城西门内有一个人,用一张七弦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音,结交阳春白雪之友。他整理加工的南曲《梅花操》、《八骏马》、《四时八节》及《鸟归巢》等名曲,数百年来仍余音袅袅。他就是闻名八闽的琴师郑佑,字半村,因为他的琴艺造诣达到传神的高度,能在琴韵中知过去未来,大家习惯称他为郑半仙。明朝思想家李贽称赞郑佑的琴和同  相似文献   

19.
《幽蘭》琴譜是公元六世紀流傳下來的樂譜。古琴是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彈弦樂器@不僅在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中有記載,而且有出土古文物證明。江西貴溪出土有春秋(前七七○——前四七六年)時的琴;隨縣曾侯乙古墓也發現有公元前五世紀的琴。春秋戰國時已有宨T的琴曲在流行了。到了漢代,琴已是一種非常盛行的獨奏樂器,今天聽到的琴曲尚有漢代的遺響。並且,公元三至五世紀晉  相似文献   

20.
琴江漫笔     
琴江,宛如一把古琴而流淌于闽江下游。这里曾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转舵处,也是清末中法马江战役的古战场之一。琴江的岸边有一个的琴江村,为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一个酷热的周末,我与文友驱车前往,"慨长思而怀古"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