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哲 《协商论坛》2016,(6):56-57
1900年6月26日,我国杰出的文化大师、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含恨病逝.他一生扑朔迷离,富于传奇,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曹聚仁曾批评学者刘大杰时,曾写过一篇杂文《标点三不朽》,我借题发挥,来说说曹聚仁的“三不朽”,算作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2.
我不大去读现在的小说.也不大愿看那些插播广告多得使人心烦的电视连续剧。只是在同事们的一再推荐和啧啧称道下.才去打开据说是在商海打拼、而且从未写过小说的人所写的长篇——《亮剑》。一读之下,掩卷不能.我着实波篇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和他团队的那些刚烈烈,气昂昂.嗷嗷叫的群体形象所吸引、所震撼、所鼓舞。  相似文献   

3.
何保胜 《新东方》2000,(4):17-18
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普通打工者,在短短5年时间里凭着一股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文化领域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他,就是长篇书法小说《静静的珠江》的作者张浩文。这部小说去年8月被上海吉尼斯分部确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书法小说”。  相似文献   

4.
我与李迎兵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北京师范大学相识。那时的我,除每周到什刹海校区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两天课外均无所事事,闲暇时间里与一帮浪迹京城的文学青年们喝酒、吹牛虚晃着光阴。其间,李迎兵就和我说起想写一部有关变革时代北漂男女的情感与生存方面的小说,并和我详谈了他的创作计划,那年冬日他的小说《温柔地带》问世,并获“滇池”文学奖。2009年夏至到来时分,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作为老朋友,对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热情,甚感欣慰,并写读后随想一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5.
走在路上——读女作家蒋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瘦弱的人生命力更强,否则,你无法解释蒋韵的那个二百余万字。读着她的五部长篇:《栎树的囚徒》、《红殇》、《谁在屋檐下歌唱》、《闪烁在你的枝头》、《我的内陆》;三部中篇:《上世纪的爱情》、《鲜艳的季节》、《完美的旅行》;两部小说集:《完美的旅行》、《现场逃逸》;一部散文随笔集:《春天看罗丹》。想着她曾获过的“上海文学奖”、“山西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和日前获得的“小说选刊优秀小说提名”(《完美的旅行》),“2000年中国优秀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五位”(《一点红》)排列情况,你不由地感叹,不肯…  相似文献   

6.
近日,第一部描写三平祖师公的长篇传奇小说《三平祖师》出版了。细读此书,感觉别开生面。可以说,这是一部从人到神的长篇传奇小说。夜凉如水,冷月当空,残墙、孤灯、木鱼,这些本属寂寞清冷的意象,因有了义中禅师,而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三平祖师》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义中禅师。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作家、批评家葛红兵的长篇实验文本《我的N种生活》2001年初由《花城》发表后,在批评界产生了热烈反响,《文艺报》等多家报刊刊载了专评文章。同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推出该书单行本。日前,小说首发式暨创作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山东、北京、广州以及在沪的部分作家、批评家和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秦维宪:葛红兵作为我们《探索与争鸣》的骨干作者,写过很多好的稿子,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对葛红兵写的东西,包括这本书,有比较深的了解。这本书,以一种意识流的写法,以思想碎片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8.
结识俞明     
俞明,我是先识其文,后识其 人的。 由于我们一位共同的朋友推荐,俞明开始给我所在刊物的副刊投稿。先寄过几篇杂文,用的是吴人这个笔名,后来又陆续寄来了一些散文。我很奇怪怎么先前没有注意到俞明这位作者。看到他寄来的第一篇杂文──《不白-白不》──我就喜欢上他的作品,没有咋咋呼呼的浮嚣,没有教师爷式的卖弄,也没有官老爷式的蛮横,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却又绵里藏针,柔中有刚。后来看到他写人物的散文,更是拍案叫绝。在我联系的作者中,来稿不嫌其多的,除几位人所熟知的名家,只有两位,一位是俞明,另一位是至今未曾一…  相似文献   

9.
他从小沉迷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海洋里,五十几年争分夺秒的刻苦练习、创新。功底深厚的他,走过了不知道多少艰辛的历程。他宗古法而不泥,集百家长而不克守,把历代画竹的“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的定论创新为“喜气可写一切事物”,他笔下的竹从此变成了“笑”竹,大家爱戴地称他为“笑竹人”。艾庆芸喜竹,爱竹——质朴、刚柔、高风亮节,他希望借鉴传统文人画追求新时代的新主题,把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主观精神注入画中,得其情而写其性,赋予竹子人格化、社会化的特征。他用了近20年的努力,改变了旧法,创造了《五叶手势法》、《先叶后枝法》、《立体…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台,甚至是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接触过小说的人,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有谁不知道金庸。如今已经八十三岁的金庸看上去还是那么神采奕奕,没有一点暮年之气,这不仅让人想起他在十七岁写的一篇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六十六年的岁月,时光已旧,却精神依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传奇。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庸也创造了一个武侠文学的传奇。  相似文献   

11.
于继增 《乡音》2012,(10):45-46
风靡上世纪60年代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曾以三千万册创下中国小说发行量之最,也为作者金敬迈传奇而坎坷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凭借这部小说,金敬迈一夜走红,从一个普通的部队作家,成为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文艺口负责人。但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被江青送进监狱,从风光的顶端跌入谷底。伴随金敬迈的大起大落,夹杂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政...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1月14日下午播放了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由江浩等同志导演的儿童电视剧《爷爷,你真逗!》(上、下集) 有人奇怪,马上问我:“你写过《爷爷,你真逗!》的小说么?”没有,我没有写过,我只写过中篇小说《小兵的脚印》和短篇小说《那年我十六岁》,那部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于斯曼写过一部小说《逆流》,书中的主人公德埃桑迪斯住在巴黎郊区的一幢宽敞的别墅里,离群索居,足不出户,有一天,狄更斯的小说“引发了他对英国人生活情形的种种想象”。于是,他打算  相似文献   

14.
抒怀邵燕祥     
在当今文学作家中,邵燕祥是成了“作家精“的人物,差不多在各种报刊上经常和读者见面的著名作家要算邵燕祥!我多次与邵燕祥说过,要比较全面地写一写他,他先是笑而不答,后总说不要写我,我不是新闻人物,何必费笔墨!于是,我老老实实听了他的话,十多年过去,几次提笔但都作罢。有时也偶尔在报刊上读到有人写他印象记的文字,但大多不确切。如1999年4月15日《团结报》副刊上《邵燕祥放怀天地大》一文发表后,有人告知邵燕祥,他读后,连忙发表《一点小声明》给《团结报》。他说文中谈“修身养性“两大段,所说都与我无关,熟悉我的人便会知道,我从来没有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谈过“修身“、“养性“,既不曾以懂得养生之道和“心灵保健“自居,更不会去规劝“大款、富翁“和其他“功名欲望特别强盛的人“。那些意见不是我的,张冠李戴,不敢掠美,这就是我要声明的主要之点……记得1992年7月我去北京,当时燕祥还住在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5.
杨苘 《思想战线》2011,(Z2):286-288
《长恨歌传》是唐代陈鸿所写,关于陈鸿的介绍,史书中不多而且模糊。有的题名为陈鸿撰的传奇是否是他所写还有争议。目前对此传的研究主要关注版本问题、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关系,思想问题等。研究主要从文本的层面进行分析窥见其作为一篇传奇的艺术特色。作者曾写过编年史,从传奇中可窥见其史家之才。但是其史实的自觉并不影响《长恨歌传》作为小说的幻设的特点。从行文上分析,此传奇兼有叙事学理论所说的叙述的两种基本形态即概述和场景,《长恨歌传》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第二部分则描写场景,这使整篇传奇显得主次分明,宛转曲折。  相似文献   

16.
过春节的时候,在家集中精力审看自己的书稿《屋顶上的山羊》。这是我自1986年开始杂文写作以来的第15本杂文集。看着一篇篇写过、发过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人生行路》与《情结》,是台湾女作家颜陈静惠的两个中篇小说。1953年出生的颜陈静惠,作品虽然不多,却篇篇精彩可读,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年,《人生行路》获得第六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在评审会上曾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这显然指作品的结构。1988年,颜陈静惠在《皇冠》杂志第416—418期发表了又一中篇小说《情结》。无独有偶,它亦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可以  相似文献   

18.
海岩:最有说服力的是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侣海岩,一位成功企业家,一位多产作家。早年当过兵,干过警察,做过公司处长。现在的海岩身兼上海锦江集团北方公司总裁、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等多职。就在公务繁忙的同时,他的《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多部小说被搬上荧屏引起了收视热潮。曾有人问他:“你是在企业体验生活的吧?”海岩说:“其实写小说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调剂。”最近,在昆仑饭店海岩自己设计装潢的咖啡厅里,我见到了一身朴素装束的海岩:浅米黄色的外套已经洗得发白,看不出衣服的年代;平和、随意的举止中,似乎也看不出他的总裁身份。海岩因作家为社会所知,但他说最喜欢和看重的是自己的室内设计……海岩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矛盾和反差,交谈中,他的关键词是———时间。海岩,仿佛是时间之外的海岩。  相似文献   

19.
我和李普     
和李普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侯,在什么地方,己经记不得了。他写给我的第一封信,落款末云,“八月十八晨三时,半夜醒来,不复成寐,乃写此信”,年份应该是1981年,因为信中建议我将“走向世界丛书”每种前的《文与其人》(叙论)辑为一册,交给新华出版社出版,而《文与其人》的名目是1981年上半年才取用的。当时丛书还只出十三四种,《文与其人》也只写了十三四篇,有的还得补充  相似文献   

20.
陈白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剧作家,与曹禺、夏衍等人同是我国三四十年代崛起的剧界名家。最近,趁他来京参加六届政协三次会议的时机,我专程前往京郊香山饭店访问了他。初露才华陈白尘一九○八年出生在江苏淮阴一个小商家庭中。他自幼爱好文学,早在一九二五年读初中时,就显露出才华。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另一世界》,写于十七岁,在当时的《小说世界》上发表后,受到名家的好评。一九二七年,他从上海文科学校转入由田汉担任系主任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在此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田汉编导的影片《断笛余音》和话剧《艺术鱼龙会》的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