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小康》2017,(11)
<正>“今夜我在德令哈,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首诗让德令哈显得神秘又充满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小城。立春了,高原还在下雪。当你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你的脚步会慢下来,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城的过往。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  相似文献   

2.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祝全 《前沿》2012,(18):199-200
“高原反应”这一说法起源于教育的心理学,文章概括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这一特征,笔者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建提议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来克服“高原现象”.从而促进英语的教学,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奔流直下五千丈,怒涛终古轰春雷。”这是古代诗人赞叹保安族的家乡——积石山关的优美诗篇。位于我国西北高原,海拔约3000  相似文献   

5.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王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本诗物我情融,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艺术造诣,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大型现代舞剧《藏羚羊》以这种神秘高原生灵为原型,是无声的呼喊,用肢体语言向人们讲述藏羚羊的遭遇。舞蹈由四场加“序”和“尾声”构成,是一部讲述藏羚羊高原生灵生命历程的大型舞蹈。舞剧用独特的舞蹈语汇、极富时代感与世界性的音乐和其他艺术手段演绎了高原之上藏羚羊生命的激情、欢乐、艰难和神圣。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它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目标而努力。一、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必须认真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1·认真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落实部党组提出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三个具体目标”,即全线旅客列车旅行时间压缩到最短、全线设备实现“免维修”…  相似文献   

9.
青山埋忠骨热血洒高原──追忆孔繁森同志李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本是辽宁授藏干部王阳同志在西藏以身殉职后,孔繁森同志敬献的挽联。今天我们怀若沉痛的心情将这幅挽联再敬献给孔繁森同志,以表达我们高原战友的哀思。党的号召,雪城高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王斌 《求索》2013,(8):125-127
久负盛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明代诗歌接受史上其关注度和好评度竟然下降到二三流诗人的水平.甚至受到部分诗论家的激烈批评。这一现象源于明人的诗学观念,一方面。由于文学流变观念的强化,杜牧被认定为一个“变之极”的晚唐衰世代表性诗人:另一方面.因与宋诗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杜牧被极端宗唐抑宋的明人看作开宋诗“不良风气”的罪魁。杜牧诗的这一遭际展示了一种普泛化、极端化的诗学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到明人对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平民”与“贵族”的分化“第三代”诗人的心理文化特征■陈旭光谭五昌“第三代”诗人作为一种群体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朦胧诗”群体而言的。从社会地位来看,“第三代”诗人总体上属于平民阶层,他们中绝大多数出身于普通的市民家庭,不象“朦胧诗”群体中的许多成员出身...  相似文献   

12.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13.
《人权》2002,(5):19-24
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将穿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一直铺到“日光城”拉萨。 青藏铁路这条牵动人心的“钢铁大动脉”,被人们比喻成一条即将架设在雪域高原的“金桥”。在西藏各 族人民心中,“金桥”通向首都北京,也通向富裕的美好生活。世界“第三极”的千年之痛 很早以来,藏族人民就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了西藏高原这片富饶  相似文献   

14.
林大如  江福全 《台声》2005,(12):84-86
“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唐朝大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阆中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山川。曾作为清朝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的阆中,有回、藏、纳西、汉等19个民族聚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川北高原上,熠熠生辉。以它那独具魅力的秀美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而至。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阆中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惟一一座保持原名的历史古城。它以风格独特的民俗建筑,厚重的…  相似文献   

15.
张德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4):F0003-F0003
对国家的爱源于对故土家乡的爱恋。诗人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 离别之苦、眷恋之情便会萦绕心头。用做诗表达自己的乡恋之情,实在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又出于无奈的别样浪漫。这种诗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感情的储藏”。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对传统的娥神话和娥形象进行了重识和重塑。这种重识和重塑并不是神话学意义上的全新诠释 ,也不是神学意义上的价值重诂 ,而是藉此反映诗人自身与娥相似的际遇和情感 ,通过对传统娥形象的符号重组 ,构成了与诗人所处时代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和与诗人个人际遇相类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唐代咏月诗中形成了“孤怨”的主题构成与情感抒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3,(7):73-74
因为发展的高度和密度,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被有关专家誉为全国高职的“高原”。为何“风景这边独好”?江苏高职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在近目的采访中,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为我们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19.
李慧 《求索》2014,(6):94-98
印象主义诗学所倡导的直接描述物本身和关于物的直观印象,从庸常琐事中体味生活况味和哲理诗意,以此逼近生活的本相,表达生活的本喷的善学思想,体现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本喷直观”的哲学思想:面对“生活世界”,“回到事物本身”,在“舌”和“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印象主义这种蕴含着对事物物性充分尊重的善学思想,暗合了善国诗人成廉·卡洛斯·成廉斯的诗学主张“慨念只存在于事物之中”。  相似文献   

20.
“将军诗人”是对陈毅的美称。这一美称最早出自郭沫若1955年5月《赠陈毅同志》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大量诗词,现尚存700余首,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