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5):219-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1):221-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死亡方式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和AMP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死亡方式对大鼠心肌组织能量物质变化的影响,为判断不同死亡方式及死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18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失血、窒息、断颈)处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死后0、0.5、1、1.5、2、3、4、6、8、12、18和24h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P、ADP、AMP含量。结果三组不同死亡方式大鼠心肌组织的ATP、ADP、AMP的含量在大部分时间点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每组不同死亡方式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MP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各组中的ADP在死亡一定时间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死亡方式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物质死后变化可以用作对死亡方式及某种方式不同死亡时间做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Jin J  Li B  Jiao BG  Fu J  Huang H  Song Y  Peng QY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7,23(2):84-85,89,F0002
目的 分析不同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大鼠肝脏组织内磷酸果糖激酶-2(PFK-2)含量的变化.方法 大鼠105只随机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失血、窒息、断颈)处死.分别于死后0、1、2、4、8、12和24h取大鼠肝脏组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PFK-2变化.结果 三组不同死亡原因大鼠肝脏组织内PFK-2的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规律性减弱趋势.结论 大鼠肝脏组织内PFK-2的变化可以反映死亡时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值的线性关系,并建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内β-actin mRNA的水平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心肌和肾组织中β-actin mRNA死后24h内的降解速率更显著,而脑组织中β-actin mRNA的降解速率变化不明显。各组织的Ct值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大鼠死亡早期脑、心肌和肾组织内β-actin mRNA降解明显,可以通过其降解规律来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7.
李斌  陶涛  李倩楠  闫红涛  金菊  黄红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3):167-169,F0002
目的研究大鼠死亡后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颈、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三种方法分别处死大鼠,于死亡后0﹑0.5﹑1﹑1.5﹑2﹑3﹑4﹑8﹑12﹑18和24h时间点取腓肠肌,利用PAS染色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糖原含量变化。结果大鼠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随死亡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减少。结论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Li WC  Ma KJ  Zhang P  Wang HJ  Shen YW  Zhou YQ  Zhao ZQ  Ma D  Chen L 《法医学杂志》2010,26(6):413-417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5℃室温、50%湿度的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提取心肌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2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结果用循环阈值(Ct值)表示,分析死亡时间与Ct值的关系,最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的回归分析方程。结果大鼠死后120h内心肌组织中miR-1-2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后开始下降;而18S rRNA含量在96 h内逐渐增多,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大鼠死后不同时间18S rRNA的Ct值以及18S rRNA和miR-1-2的ΔCt值与PMI呈非线性相关,二次曲线拟合的R2值分别为0.9487、0.8072。结论 18S rRNA的Ct值和18S rRNA与miR-1-2的ΔCt值与PMI之间存在明显非线性关系,可以作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死后大鼠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浓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 方法取健康SD大鼠处死,死后不同时间取肌肉组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微生物ATP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并于10d再次略微升高.PMI在0~9d内与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拟合最优.以PMI为自变量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0.020x3-0.166x2-0.666x+13.412(r2=0.989,P<0.01).结论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可用于PMI推测;本检测方法所需检材量小,不受组织自身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原位脱氧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死后心肌细胞DNA断裂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死亡模型,在25.1℃,分别于死后6、12、24、36、48、60h提取大鼠心肌组织进行TUNEL检测,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经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死后6~60h,心肌细胞核荧光染色依次由绿色、黄绿色亮度增强、亮黄色到荧光亮度减弱;形态由扁圆形或柱状,大小较均匀,到体积增大、呈毛虫状、多数核碎裂到形态不规整,大部分核形成碎片;心肌组织细胞核的IG,死后6h至36h依次增高,3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心肌细胞核DNA的AG死后24h最高。结论死后各时间点,心肌细胞核的荧光颜色和亮度以及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双后肢肌肉嘌呤腺苷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含量,计算总腺苷酸(total adenine nucleotide...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降解与死亡时间推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Xiao JH  Chen YC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0-112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在死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客观依据。方法大鼠麻醉致死后置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18d的改变,在不同时间点剪取肝脏组织抽提蛋白质,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降解变化并对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在死后8d尚可检测,死亡10d后检测不到;在死后2d,α微管蛋白已检测不到,但可检测到β微管蛋白,死亡4d后,β微管蛋白也检测不到。结论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死后降解存在差异,其在肝脏组织保存时间的不同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 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R2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Liu Y  Kuai JX  Zhang YW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8,24(3):165-167,171
目的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肌动蛋白(actin)的降解规律,为晚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寻找客观指标。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经机械性窒息致死后.分别置于20℃恒温箱内,于0、24、48、72、96、120和168h后剖取以上器官,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织内actin的含量,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大鼠死后上述各器官actin含量均随PMI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PMI相关,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但actin在上述各器官内的降解速度有显著差异(P〈O.05),在脑组织中降解速度最快,其余依次为肺、脾、肝、肾、心肌和骨骼肌。结论尽管大鼠死后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actin的降解规律具有组织差异性,但是actin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与PMI相关.有助于较晚期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尺。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小鼠心肌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 JL  Zhang XD  Niu QS 《法医学杂志》2006,22(3):173-176
目的监测小鼠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头半径、尾长度、头DNA含量比例、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八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八项参数指标均显示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和程度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2h内心肌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动物死亡后不同时间内称取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对内皮素、血栓素、皮质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动物死亡后3h、6h、24h、36h、72h,内皮素和血栓素含量比0h显著降低(P<0.001);皮质醇含量在死后3h、6h逐渐降低,24h明显升高,尔后降低,变化也呈现一定的趋势。结论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肾脾细胞微管蛋白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后,分别于死亡即刻和死后1、2、3、5和7d剖取脾脏、肝脏及肾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微管蛋白含量,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至死后7d仅可见很淡的微管蛋白印记谱带,其中微管蛋白在肝脏内降解速率最快。3种组织内微管蛋白含量变化的同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分别为:肝脏Y=-2221.1X+14844,r=0.9823;脾脏Y=-1871.1X+11344,r=0.9749;肾脏Y=-1878.1X+13715,r=0.9629。结论大鼠死后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降解规律与PMI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ZP  Chen X  She YW 《法医学杂志》2004,20(2):68-69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心、肝、脾、肾器官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等处理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在620nm波长处检测各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各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脾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死后48h,各器官组织细胞仅存微量完整的细胞核DNA。结论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应用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