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2.
吴权 《群众》2013,(4):19-20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反映,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发挥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取之有度、有取有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维护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为当代和后代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营造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涵盖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而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目标,突破了以往我们对小康社会限于物质文明方面的认识,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作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试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追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这一切均是在人类有意识、自觉的努力下完成的,它带来人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表达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5.
刘泾  刘振泽 《前沿》2010,(17):143-147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生态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生产力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建立在树立尊重自然和责任消费的观念,发展生态化人文化的科学技术,进行生态立法与开展国际合作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中国共产党实施这一伟大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晋 《求索》2014,(4):22-26
资本主义工业革帝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整个生态文明系统的损害。人类若想在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问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必须对当下的工业化文明进行反思,从而构建新的生态文明体系,然而,生态辩证法就是构建这种新生态文明的哲学理论依据,其实喷在于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斗争与和谐、精神与物喷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当代生态问题如果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或者说从本喷上进行根治,那幺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马克思主张的生态价值观,从而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罗卿 《前沿》2012,(17):23-25,179
马克思的生态政治思想是在同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害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从人类永续生存的政治高度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从制度和体制方面遏制破坏生态的两种异化状况的产生,资本对自然的非法占有权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和谐一致的制度保证等内容.这些生态政治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维新 《前沿》2010,(9):163-168
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实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走过的路程。《淮南子》对先秦生态自然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自然保护最完善的论述。文章就书中生态自然观略作探讨,以明其对当今我国生态自然环保建设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发展出了集中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主界别的中国农工民主党,更要深刻领会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更全面、更科学报告对生态文明理念有新概括,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将以往强调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和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新定位,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为核心、以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必然超越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我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在执政党领导下,自上而下推动的,这一点和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由社群推动的生态政治截然不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发挥国家职能,需要对马克思国家职能观进行合乎时代的解读,并适时拓展国家的生态职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应对能源资源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