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燕飞 《法制与经济》2008,(14):23-24,29
基于现实的需要民法习惯应当在我国民事法律的渊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对指导民事法律实践的发挥潜在作用。本文试图在现行法的框架内,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即民事习惯是否应当成为我国民法所认可的法律渊源,民事习惯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被导入我国民法体系中,以论证民事习惯导入我国民法体系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杨颖 《法制与社会》2011,(32):164-165
在道德失控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规范作为社会调整的重要手段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在面对法律规范与社会道德伦理等正面冲突进一步演变为具体案件时,无疑就会把司法机关推到峰口浪尖。想让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达到高度统一绝非易事,为维护社会正义,引导社会正确道德及价值取向,法院越来越多的直接依据公序良俗这一民法基本原则来进行裁判。  相似文献   

3.
公序良俗原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和符合善良风俗这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应该将这一原则具体化。具体化时不得限制个人的基本自由、只能将最基本的道德伦理法律化、只能是相对的具体化,而不能失之过细。  相似文献   

4.
习惯、习惯法及公序良俗均为不确定的概念,因内涵上相互交融而难以完全区分。习惯与习惯法具有自发性、区域性、非正式性等特征,其适用可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有利于现代民法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就功能论而言,公序良俗原则是习惯与习惯法的过滤器,起着净化习惯与习惯法的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习惯法还是事实上的习惯,只要违反公序良俗,均无适用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公序良俗原则是近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实现法律正义、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秩序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序良俗原则已在各国民法中普遍适用,作者建议在我国民法中应确立公序良俗原则,因为对完善我国民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民事习惯之司法导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事习惯的法典化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静态法典化与动态法典化。在这两种法典化形态中,动态法典化居于关键性地位。动态法典化是指建立一种司法的制度机制,将民事习惯经由司法判例导入到法的现实运作中来。实现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应主要包括五种机制,即民事习惯的司法确认、司法功能、司法构成、司法证明与司法监督。经由以上五种行之有效的将习惯导入司法的机制,可以永葆民法典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7.
民事习惯是民法典编纂不可忽视的元素,但是当前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的规定形式单一,过于概括.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规范的应对应该是一个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共同作用的复杂规范体系,而其中禁止性规范是基础规范.通过具体考察分析复杂的民事习惯实践,结合禁止性规范中效力性禁止、管理性禁止的区分,就会发现对民事习惯的禁止应当是复杂的而非单一的“一刀切”模式,具体来说包括全部的效力性禁止、部分的效力性禁止、管理性禁止和不得禁止四种规范应对.同时为了表意的准确,禁止性规范表述上采用不同的规范语词也是必要的,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不得”、“禁止”、“不得禁止”等语词.只有细致地分析认识民事习惯的复杂性以及对其禁止的复杂性,才是对待民事习惯的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8.
习惯与习惯法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即它们虽然与国家法一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秩序,但其本质都不是国家法,而是一种"规范".民事习惯作为本土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立法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首先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民事习惯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鉴别优劣.我们在选择民事习惯时,应该选择其中具有一定通行性、实用性、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又不与现行法及善良风俗之观念相冲突的民事习惯.  相似文献   

9.
民法的法源即民法的裁判依据,是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作出裁判的依据所在。在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未对宪法、行政法规等制定性法源以及合同、法理、习惯等非制定性法源在民事案件的具体适用做相应的规定,导致民法裁判依据比较混乱,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民法法源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来民法典与其传统伦理、传统法文化的重要渊源——民事习惯之关系问题在民法学界基本没有深入展开讨论.日本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对民事习惯所采取的从排斥到吸纳甚至给予极高地位的反复经验对中国未来民法典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日本民法典有关民事习惯的制度安排及其后续遗留问题的处理模式对中国未来民法典民事习惯位置的讨论提供了生动的个案.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程度需要将来的民法典必需慎重对待中国固有民事习惯,以便保障民法典的伦理基础和惯行定式.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民事习惯在中国现行法律渊源体系中处于一种"无名"但"实行"的尴尬境地,立法和司法的分歧导致这一问题在学界长谈不衰。本文认为应转换视角,从司法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充分认识、肯定民事习惯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民事习惯本身特点及其在适用时的严格条件,又应看到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应严格限制在法治框架内,在转型时期的法治话语中,不应大量进入民法制定法,充其量只能被作为补充法律渊源适用。  相似文献   

12.
代孕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认可代孕合同行为的观点与否认代孕行为效力的见解激烈碰撞。本文认为如何解读代孕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代孕合同的效力如何为关键点,文中抛开实务中代孕引起的种种纠纷,仅以个人视角分析代孕合同的效力,以期为实务中解决代孕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法律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法律的滞后性特点导致法官在遇到很多新问题时不能单凭法律解决,当法律规则的硬性规定不能断案时,恰当地运用法律原则反而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本文通过对公序良俗这一法律原则在当今法律界的运用状况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海兵 《法制与社会》2010,(24):10-11,14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古代中国优先购买权也不例外。优先购买权起于民事习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与演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家国一体。其政治、经济、伦理根基的存在,架构出优先购买权的存在符合当时古代中国现实性的国情,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秦芳 《法制与社会》2010,(2):266-266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如其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难题摆在了世人的面前。现代的环境观已经在慢慢的抛弃传统环境观的局限和束缚,并慢慢的在于民法理念靠拢,不再是疯狂的向自然界索取,而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考虑到了社会利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建立的正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建立的正当性即有法律依据又有理论根据、更有现实需求。部分学者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合法性的怀疑是基于对民事执行和民事审判概念的错误理解。而且,即使目前检察机关无法对执行裁定提起抗诉,也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无法对民事执行工作进行监督,检察机关还可以通过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其他监督手段来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  相似文献   

17.
"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是法官在审判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公民可以依法订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的遗嘱自由是在婚姻法中有明确规定的法律规则,而公序良俗原则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根据"穷尽法律规则"原则,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就应当优先适用婚姻法的规定,遵循遗嘱自由的规定,尊重公民的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泸州遗赠案”的判决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大讨论,而正义的焦点就在于,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本文通过对案情及判决结果进行分析,并联系民法基本原则的一些理论,来讨论民法这两项基本原则在实际个案中的冲突,并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将民事习惯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作为法律渊源来执行,可以充分发挥民事习惯在司法体系中的补充法律规范,弥补法律漏洞等效能.文章积极从民事习惯司法运用的角度开展探析,首先对于民事习惯运用与司法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民事习惯司法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事习惯是我国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本土法律渊源。民事习惯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密切关系,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调控功能。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对民事习惯予以深入思考和科学对待。一方面,应将民事习惯确认为民法典的渊源之一,另一方面,应在民法典中对民事习惯予以科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