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社会学     
青年成为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提前;另一方面,青年的心理成熟期和社会化过程却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大后移.这样,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就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而产生、发展了.青年社会学就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探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青年的各种社会行为规律以及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青年社会学是一门起步较早、目前仍在探索中的年轻学科.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指出,青少年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形态最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影响.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青年群体是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它是青年社会化最主要的表现之一。由于青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趋群的意识和结群的要求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因而表现得特别强烈和典型。探讨青年群体的发生发展过程,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青年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因此,青年群体的研究,就成为青年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青年群体的含义,不少研究者进行过一些讨论。他们借鉴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研究成果,对青年群体加以解释,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青年群体的界说远不甚明晰、  相似文献   

3.
青年失业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失业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且显得越来越严峻,同时也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问题。对处于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来说,一旦处于失业状态,那么在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带给他们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能否顺利进入职场并及时融入社会,对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发展的健康与稳定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审美心理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特征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密切相关的。由于青年是人生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阶段,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和社会实践同儿童和成年有较大的不同,因而使青年的审美心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对青年的审美心理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教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社会性的过程。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体基本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是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上,寻找、选择和追求个体生活目际的过程。因此,青年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飞 《学理论》2010,(11):46-47
社会化是人类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关系到人成为社会人之后的发展轨迹。本文集中讨论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并对共青团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入探究,同时对如何推进青年社会化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青年: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青年作为一个年龄概念,与处于人的生命过程中的未成年期(幼年、童年、少年期)、成年期(壮年、中年、老年期)的社会成员,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相比较而存在。青年时期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特殊时期。青年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其特殊的利益要求和特殊的社会作用,这种特殊性使他们与处于人生其他时期的社会成员相比较而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群体。青年又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青年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以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近代社会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在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各种转轨变型的改革开放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实施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变动往往容易滞后或者超前于这种变化而产生不协调性。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长阶段的青年,其生理和心理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个群体的愿望、追求和行为方式同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相比,更易与社会客观环境产生矛盾和差异,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二律背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网络化消解着传统的社会化模式 ,呈现出“网络社会化”的景观 ;社会化的“实体流程”让渡于“虚拟现实”过程 ,青年社会化期因网络的“时空聚缩”而变短 ,“受化”方式明显改变 ,青年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增强 ,同时社会控化功能弱减 ,“群隔”现象生成 ,“硬壳”效应———技术社会化过渡与其它社会化不足共长 ,网络社会化的“阀限”也同时困扰人们 ,这实际上是在社会和技术两个层面上提出挑战。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将为我们调整青年政策 ,促进科技进步和青年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惯常理解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中,青年社会化的研究占据了重要位置,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作了众多的阐述。然而共通的是,在国内外目前的一些研究和著述中,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理解大多偏重于社会对青年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视青年为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客体,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只是青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性的过程。试举几例以为证明: “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布赖姆)  相似文献   

11.
闫静洁 《学理论》2013,(19):143-144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步入社会、自主自立、面对人生挑战的新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的走向和整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关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文中就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隐忧进行了分析,提出代际冲突、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这几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外青年社会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和人们对青年社会化的认识过程为两条主线,以社会化研究的各种学说学派的产生发展为辅线(其中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青年学为主),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国外青年社会化的嬗变过程,为我国的青年研究和人的社会化研究开阔了理论视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因篇幅较长,将分2期刊出。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上的年龄是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它既有生理含义,也包括心理成长过程,还标志着个体对社会价值的内化程度。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以来,年龄就成为男女婚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在决定青年择偶价值取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国英 《学理论》2012,(19):106-107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长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青年人在心理上有渴望学习、追求知识、增长才干的需要。特别是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更是如此。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年学习与成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终身学习观念得到他们广泛认同和接受。满足青年的这方面需要,就会激发他们极大的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变革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苹 《学理论》2012,(11):197-198
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当前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研究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基础理论对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青年学生信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青年学生信仰的生成机制有:需要认同机制、伦理内化机制和心理整合机制,从而掌握青年学生信仰的发展的一般过程,以便更好地改进青年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着积极影响;但由于其“应激型”的特点、理论建构的模糊和发展前景的多向性、运动形式的非组织性等也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年社会化问题是理解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各学科学者对此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诸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与内在因素(诸如青年自身的需求、期望、知能结构、社会地位等)在过去被强调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传统的学术观点所侧重的是前者,印强调社会化的过程、结果乃至性质,从本意上说,就是将社会因素通过各种社会途径注入青年的意识之中,铸成其符合社会规范,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对青年的科学认识的深入,强调青年的自主性的倾向逐渐抬头,反映在对社会化的新理解方面就是,强调青年的内在因素对各种社会因素的效用的制约性。即强调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因素的选择、再理解的重要地位。没有这种选择、再理解,社会因素对于青年的效用极可能是极为低下的,社会化的成功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19.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年的心理适应与不适应问题是促进或阻碍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贯穿于青年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研究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外,对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已进行了一些研究。美国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试验中得出结论:“适应是青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在国内,心理不适应问题的研究只是零星散见在一些专著或论文中,对此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对于青年心理不适应的含义,虽然国内一些报刊、书籍中也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只从研究其它问题中引出这一概念,并加以解释说明,但从总体上看,对这个现象的描述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青年社会化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社会文化冲突、信息泛滥、社会心理失衡、参照模式失却、经济体制重大改革,促使青年群体去重组认知、拓宽思维、调整个性,从而作出适应社会变迁的、解放性的社会化选择。然而个体与社会心理的失调,带来了多重价值并存,造成了对立观念的抗衡,强化了个体社会化选择的困难。我国现有少年儿童1.9亿,青年3.1亿,合起来5亿之巨;现有知识分子800万,其中10万高级职称者和140万中级职称者,将从90年代起陆续退出第一线;每年全国又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涌进社会。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