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报线索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来源,管理好举报线索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取信于民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下面笔者就线索管理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统一管理不同于统一受理。统一管理是指人民检察院收到的举报材料一律归口由举报中心管理。举报中心是检察机关管理举报线索的职能部门,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上级有关部门批转的举报线索,都应由其管理。统一管理不是统一受理。由于种种原因,检察机关的其他业务部门和检察长也经常收到举报信件和接待举报人员,也要受理举报线索,对这部分举报线索,要在严格保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刘於炜 《法制与社会》2013,(28):218-218,229
举报是群众向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的重要途径,作为检察机关“线索管理中·心”的举报部门应对各类举报线索进行准确分类和分析,严把“五关”,强化举报线索的管理工作,为查办职务犯罪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举报工作会议决定,今后检察机关将在全国实现举报线索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分流举报线索、管理举报线索:利用网络监控线索管理、查处情况,实行互相制约,促进工作。我们河西区检察院从2003年开始对举报线索实行网络化管理,经过五年来的反复探索和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职务犯罪的查处,提升了对举报线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朱立恒 《时代法学》2010,8(1):40-46
尽管举报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办理腐败案件的主要来源和渠道,但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腐败案件举报制度的实施陷入了困境,主要体现在:打击报复举报人现象屡禁不止;泄密现象严重;举报线索成案率偏低;多头举报现象严重;举报线索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等。走出困境,需要加强检察机关举报中心建设;强化举报线索的保密工作;充分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惩治打击报复行为;提高举报线索的查处效率;大力开展举报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举报线索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源泉,是启动初、侦查程序的敲门砖。离开了举报,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正常开展。当前,检察机关举报线索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已成为涉检信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形象。一、实践中检察机关处理举报线索的情况(一)线索处理方式不全面存查是举报线索的处理方式之一,但有观点认为,根据《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自侦部门对线索只  相似文献   

6.
江晖 《法制与社会》2013,(33):259+261-259,261
举报线索初核是检察机关对所受理的举报线索材料,为进一步分析、鉴别,判断是否有犯罪事实和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进行的初步的秘密的调查活动。举报线索初核是对职务犯罪进行立案前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立案后开展侦查活动的依据和条件。本文将对如何开展举报初核工作,切实加强举报线索的规范化管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举报线索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源头,管理好举报线索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取信于民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实践中,对于经过查实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线索,有着较为稳定的监督体系。而对于经过初查后不立案线索,尚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一些举报线索的价值并没有实现最大化,甚至造成线索资源浪费。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构建不立案线索审查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审查举报线索探析王明喜全国检察机关举报中心普遍建立后的三年中,共收到举报线索110万件;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总量相当于1982—1988年七年的总和;其中64%的贪污贿赂大案要案源于举报。事实证明,举报制度已成为检察机关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  相似文献   

9.
一、通过开展群众举报工作,揭露腐败现象,广辟案源渠道。依靠和发动群众揭露和举报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腐败现象,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环节。自1988年检察机关建立举报中心以来,各地检察机关受理了大量的群众举报线索,有效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开展,证明了这种集群众民主监督和专门机关法律监督于一身的检察机关举报机构,是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之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两年来,群众的举报热情有所降温,举报线索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基层检察院削弱了举报工作,人员减少,有的甚至“有庙无神”,对举报线索查办不力,群众看不到满意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举报的积极性,这应该说是当前腐败分子肆虐的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加强和重视群众举报,健全举报机构,认真负责地查办举报线索,激发群众举报的积极性,是当前检察机关在反腐斗争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举报线索的梳理遴选阚乃忠检察机关开展举报工作以来,单位和群众举报的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等违法犯罪线索日趋增多。对大量的举报线索,进行审阅分析,梳理遴选,发掘有价值的案件线索,为反贪查案服务,是举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就此谈...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举报、预防、侦查分离的现象,大量举报线索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检察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应当重视在举报工作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这一重要举措。1.从大量的举报线索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倾向性犯罪苗头,进行积极预防。检察机关自高检院规定举报材料统一管理后,逐步将举报线索处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通过大量的举报线索受理、登记、呈阅、分流的过程以及定期或不定期报表统计分析,易于发现许多带规律性的犯罪苗头,…  相似文献   

12.
自1988年检察机关开展举报工作以来,举报工作为反腐败查办大要案提供了大量的案源,发挥了源头作用,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有80%直接来自于群众举报。但是,在检察院向人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有一个问题日渐突出,即检察机关受理举报线索多、立案查处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度。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检察院向人大作的工作报告通常使用的受理群众举报数,其中大部分不属检察机关管辖;二是管辖内举报线索,可查性不大的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三是重复统计;四是工作报告的表述方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13.
王春艳 《法制与社会》2011,(14):56+58-56,58
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侦查工作,理应把各类群众举报作为查办案件的重要方向。但当前工作实践中,由举报信发展而成的案件比例较其他线索来源,有畸低的嫌疑,尤其是公民个人举报线索,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改进初查工作方法,提高举报线索利用率,进一步鼓励群众举报的积极性,是当前检察机关自侦工作需要突破的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14.
一、举报线索审查协调制度的概念和具体要求 举报线索审查协调制度,是检察机关加强举报线索管理的一项内部制约制度。由主管举报工作的检察长、举报中心、反贪、法纪检察部门负责人、举报中心内勤组成审查协调小组,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有初查价值或成案可能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确定分流去向的制度。 举报线索审查协调小组应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逐案抓奸线索的审查、分流、催办、管复等环节,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29日至30日,全国检察机关举报暨涉检信访工作座谈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柯汉民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信访局、国家信访局以及高检院相关业务部门的代表,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分管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及控告检察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不立案举报线索事后审查、举报线索初核、举报线索管理等主题深入研讨并交流经验。一、2008年以来检察举报工作取得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三项重点工作,在全力做好涉检信访工作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举报线索的分析鉴别王振昌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如何发挥举报工作的积极作用,除宣传群众举报外.首要的就是处理好举报线索。一、分析举报人的动机和目的,鉴别线索真伪凡是向检察机关举报的人,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分析举报人的动机和目的,对鉴别线索真伪起着至关重...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举报线索无可查性,我们认为是指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举报线索,经过审查和分析判断,认为没有审查价值或可查价值非常小。对举报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查处反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绝大多数案源来源于群众举报,实践证明,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有80%是群众举报的。因此,认真审查,筛选举报线索,对自侦部门的侦查破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举报线索的筛选,具体是指检察人员对受理的举报材料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综合分析,从而判明举报材料的性质,鉴别其真伪、管辖范围和利用价值的一种思维活动。本文就举报线索的筛选方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是过滤取精法,即对一份举报材料要抓住内容的关键点,“去粗取精”的思维方法。审查材料的人员先对举报材料由表及里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检察官》2008,(3):77-78
自2003年初至2007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群众各类首次举报线索100余万件,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来源有70%是由群众举报。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显示,目前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七成来自群众举报。做好举报线索保密工作,避免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已成为检察机关激发群众举报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