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瑞 《理论前沿》2003,(17):24-26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而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瞬间。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客观存在,在一方面除去少数史学家外,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完全成为了陌生的历史存在记忆,而另一方面人们又从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跑步进入“成熟阶段”后又到“初级阶段”社会的现实似乎重新感觉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影子的今天,进一步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命运,揭示短命的原因,对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革命胜利后构想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以毛泽…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经过多长的时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不应该单独提出“民主的”?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开始对它进行了探索,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探索,在抗日战争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解读和简要概述了《共同纲领》中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基本内容和历史针对性。《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结晶。从理论属性说,它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从实践方面说,它成功引导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5.
党史学界就新民主主义社会应不应该作为"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认识和对待,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本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质的规定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等方面,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任何其它社会形态所不可包容的独立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由这样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一个指导原则——实事求是;一个重要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个出发点——现实的中国;一个核心——强国富民。这一宝贵的思想经过起历史的检验,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极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思想论战为基点,全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这一思想论战的基础上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通过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对我们在当前新的社会变革中如何把握思想文化变革的前奏性以及文化创新中如何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召开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对一些问题讨论得颇为深入 ,一些观点颇有新意。其要点如下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属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毛泽东早已指出 ,大家对此认识一致 ,但对其属性的认识却颇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民主主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是以无产阶级领导 ,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领导 ,因此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二)关于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9.
纲领是章程的灵魂和核心。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加强,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纲领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历史内容。民主党派纲领的发展反映了民主党派走的是一条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而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变革中国社会、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一个新国家的整个理论体系。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解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及如何进行这一革命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解决民主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及如何建设这一国家的问题。两者密切结合,构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的理论。它们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因而在内容和特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作为同一理论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又在指导思想、发展历程及产生的作用方面存在着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奠定社会主义所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基础。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承上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历史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遭遇了突然性的中断,是新民主主义体系中一个没有完美结尾的“后篇”,它经历了一个从创制到放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节制资本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但他的这一思想前后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前期,毛泽东是把中国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节制资本的主要对象;而在后期,则把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当作节制资本的主要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判断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前期,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看作是一种基本实行市场机制的"新式资本主义的经济",因而把具有垄断独占性质的官僚资本主义视作为节制和打击的对象.而在后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包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计划经济,这样一来,以市场为取向而不是以计划为取向的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就成了限制的对象.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中,可以发现他早期曾经有过市场经济思想,但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后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因而他的早期市场经济思想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思想.这是这位伟人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济和政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运行体制方面表现为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形式上具有发展性 ,有其自身的质与量、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情报局是1947年苏联推动下建立的一个特殊国际机构,虽然中国共产党不是共产党情报局的成员党,但共产党情报局的理论和政治活动对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共产党情报局关于"两个阵营"理论的接受改变了维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国际政治环境,对共产党情报局批判南共民族主义的支持压缩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存在的意识形态空间,共产党情报局对苏联模式的强化则提供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替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过去,原苏联学术界一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创立的,而把社会历史划分成原始公社的、奴隶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看成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并且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居中心地位。 近些年来,前苏联学术界有人对上述见解提出了异议。突出的例子是,B·伊诺泽姆采夫连续发表文章,认为根据马克思的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只有三种:古代社会形态、经  相似文献   

17.
栗守廉 《理论前沿》2003,2(5):24-26
经济不发达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才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既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又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毛泽东关于经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它为我党在革命胜利后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废墟上…  相似文献   

18.
建国前夕,刘少奇较为集中地研究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并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建设,他是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基础的。但是,他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的论述,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弄清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毛泽东缘何放弃新民主义主义社会理论、作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主张和实践,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是一。笔者认为,毛泽东是讲实事求是的,所以,理应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缘由,这样分析会更贴合毛泽东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的客观实际。基于此认识,笔者以实事求是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认为建国之初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认知的不完整性,共同促使了毛泽东决然改变先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作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定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理论渊源,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精辟地论述了文化的内涵,强调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反映旧政治经济的旧文化的重要区别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以及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的特色,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经典的阐述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