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大代表代表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有一位来自某省民营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将自己出资10万元起草的“大店法”(草案)提交给大会秘书处。记者就此采访时问他:“采取这种非常方式跟你所处的行业有关吗?如果有人说你在为自己的企业谋取私利呢?”这位代表回答:“作为行业人大代表,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这个行业的利益说话,流通领域有6000万从业人员,为他们利益说话我感到自己的腰杆挺得很直。”类似这位代表这样回答提问的代表还有很多,比如有记者问:“您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您现在是企业家,您准备替谁说话呢?”代表回答:“我准  相似文献   

2.
<正> 谁不渴望成功?谁又不为失败而苦恼?人生的成功,又要走过哪些十字路口、必须把握哪些环节呢?“口才——开路;交际——播种;择偶——筑巢:创业——树碑。”《青年人生能力丛书》的作者曲渊在他编写“铸造”的这套丛书的封面上这样论述人生成功的四个环节。这套丛书分《口才锻炼与运用》、《交际能力与技巧》、《怎样选择配偶》、《如何挑战21世纪生存》4册。正如他自己在序言里所说,这套系列丛书的最大特点在于知识面广,行文通  相似文献   

3.
陈晞  李晶侠 《现代领导》2004,(12):13-14
今社会.演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良好的口才。最近,人们说:地球在缩小.舌头在延长。是人才的不见得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说比打仗更具威力。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有多大成就。美好、成功、幸福的人生,从良好的沟通能力开始。  相似文献   

4.
日本松下公司对某一岗位的人员选择,或对某一项产品选择开发人员,一般不用“顶尖”人才,而是取中等的,可以打70分的人才。为什么不选“顶尖”的人才呢?松下认为,有些“顶尖”人才比较自负,他们容易抱怨环境影响自己的发挥,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有这种心态的人,一般说来会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热忱,干起工作来未必会出色,他有才能,但心理因素影响了其充分发挥。而聘用能力仅及他70%的人才,他们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自视不那么高,也容易满足,甚至有一股子偏要与“一流”人才较较劲,比一比谁干得好的劲头。他们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会努力把自  相似文献   

5.
从流行"傻"男人的时代开始,女士们就对光头、说话不笑、语中带酸、逗死人还装无辜的葛优颇有好感。哪个女人不喜欢这样一个男人呢?有他的存在,会给你如鲜艳花朵般的良好感觉。如果问谁最能逗人开心,那一定是葛优;如果问谁最能在你对他大发雷霆时还能逗得你绷不住大笑,打了他左脸他立刻伸出右脸给你打,那一定是葛优式的男人了。事业有成、性格独特、风趣讨喜--葛优。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电影《天下无贼》里有一句著名台词:“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口头上,谁都会洋洋洒洒地说一通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是不是每一个被选中的、在其位的都是人才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们很多人都看到的,有一些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尸位素餐,这一类是庸才。另外一些人无德无能,仅仅是因为熟悉所谓的官场上的潜规则,善于拉关系,搞不正之风,结果走到了重要岗位上。而一旦坐到这个位子上,因为深知自己的今天“来之不易”,于是一边十分虔诚地投桃报李,一边挖空心思把自己的“投入”捞回来,这一类是“歪材”…  相似文献   

7.
话语精萃     
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会说话。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前不久,中共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  相似文献   

8.
女人穿衣服自己说了算,但也是给别人看的,谁让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男人说的话,女人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是听听,绝对无妨大碍。  相似文献   

9.
一些地方上报的经济数据不真实,有水份,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乡镇是“重灾区”。为什么乡镇的水份老挤不掉呢? 乡镇长们的普遍担忧可以概括为“四怕”:一怕犯总。后任否定前任,这是从政的大忌。谁不忌讳呢?二怕出格。水份大家都有,别人都不挤,偏偏你要去挤,你究竟想怎么着?三是怕掉队。别人踩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06,(8):58-59
最近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聋人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真的就像自己平时观察到的那样,是不善言辞,不会说话,耳朵听不见,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的那种聋人吗?我们真的就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这个主流社会的弱者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我们聋人自己呢?换一下角度去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聋人自己,我觉得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别人眼中的那种无用的人,心智低下的人,这根本就是一种误解。聋人是什么?——是交给自己的一份试卷,而不是抛给社会的一首怒吼歌。大海永远没有平静的,天天都…  相似文献   

11.
今年十月二十二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日。三十八年前,闻一多先生曾在云南大学任教并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多次面对面的斗争。1944年7月,在云大至公堂举行的时事座谈会上,他针对国民党的所谓大学师生应当关门研究学术,不要介入政治的谬论,怒斥道:“……在座的诸位先生谁不是曾经埋头做过十年、二十年的研究的?谁不希望能够继续安心地做自己的研究工作!但是,可能吗?……国家糟到这步田地,我们不出来说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1944年12月25日,在校园操场举行的纪念“护国运动”二十九周年大会上,他说:“护国起义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民主就必  相似文献   

12.
康伯:你好! 我是一位聋人。佩戴了助听器后,不知为什么,别人说话我就是听不清楚,自己说话自己听倒是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能否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另外,你那里是否有能提供现配现戴服务且收费不高、技术能力很强的医疗单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双好耳朵。  相似文献   

13.
有句玩笑说:北京的春天迷人。什么迷人?沙子迷人! 如果说这话当初还有一丝调侃的味道的话,那么,经过了今年春天,再听这句玩笑,北京人谁还笑得出来呢?当笑话不再是笑话,而成为了沉重的现实时,好像没人再说这个笑话了。有谁还能说得出呢? 亲身经历了席卷而来的沙尘暴,眼看北京笼罩在一片灰黄(很遗憾,不是辉煌)之中,谁的心头没有焦虑,谁的心中不想起“环保”二字呢?可很多人又不知道自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都是以政府主导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确实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金融危机本身,一个是应对,谁来应对呢?大家看到全世界都是以政府主导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也不例外。有人说我们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确实有不少人觉得结婚后爱人不像以前那么体贴入微、积极主动了。阿玫是一位来自外省的姑娘,刚刚结婚几个月,因特别不适应婚后的家庭生活,找了个机会到北京学习。她觉得婚后生活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满,是自己的问题呢?还是爱人的问题? 阿玫:大夫,在别人眼中,我们是“郎才女貌”令人羡慕的一对儿,可是我却觉得有种受骗的感觉。因为结婚前他对我百般呵护,细心周到,说话办事总是讨我的喜欢。而现在他好像革命成功了一样,对我虽然也很好,但总觉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6.
观点网络     
《创造》2004,(11):59-59
人大代表职业化的三大好处 顾海兵在 2 0 0 4 年 9 月 1 6 日《南方周末》撰文指出,廉政勤政的关键细节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职业化。这种职业化至少可以带来这样几个好处:首先,解决了人大代表的为谁说话、为谁做事问题。兼职的人大代表,由于屁股指挥脑袋,如果是企业家,往往为本企业说话;如果是教师,往往为本学校说话,如此等等。一旦人大代表职业化,则他只能为选民说话,有充分的时间为社会说话。其次,职业化意味着社会分工,人大代表职业化就是专业化,专业化就是分工,分工就必然提高劳动效率。人大代表就有时间、有实践增强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可以说已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比较频繁的词汇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已深入人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人才呢?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也是我们平常对人才的理解。但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中,我们却经常听到或看  相似文献   

18.
现在谁都在说:打工不是一辈子的事,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既然如此,身为打工族的我们该如何寻找自己未来的前程呢?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给人打工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考虑  相似文献   

19.
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一个可有可无的摄像头.“播客“开口说话了,于是娱乐便有了新的开始.“播客“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词汇,甚至会感到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播客“呢?有人说过,如果文字是高于生活的,那语言就是贴近生活的.要让一个不习惯写日记的人去写博客,这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做一个“播客“,尽管从技术层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简单--给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麦克风,先说话,再把录音放到网上,这个节目就是你的.它或许可以得到献花,或许会被扔臭鸡蛋,但谁也没有权力把它从网上撤掉.……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一生的路该怎么走?刚刚起步的年轻火,有谁不憧憬着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生征途上的跋涉者,有谁没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波澜起伏?那些饱尝了生活沧桑、岁至耄耋之人,当回顾自己身后的足迹时,酸甜苦辣能够舔吮到的是何种滋味?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汪福莉吧,这是一个名震武汉餐饮业甚至饮誉武汉三镇的名字,这是一个外表柔弱,而内心却至刚至强的女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