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日,北京市平谷区检察院召开“以案析理”辩论会。辩论会以该院提起公诉的一件合同诈骗案和一件放火案作为素材,从案件定性、证据固定等方面,让与会干警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干警们结合自身办案经验,从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互相交流了办案心得。据悉,该院将建立“析案明理”长效学习机制,结合“手边案”、“身边事”等工作实际举行辩论会、研讨会、座谈会,进一步提高干警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岗位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文萍 《天津检察》2006,(5):42-42,41
在法学院学习时,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论辩水平,经常举办形式各异的辩论赛,当时,自己也曾为参加到这些辩论赛中,并具备了一定的论辩能力而倍感骄傲。但直至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公诉人,我才知道,真正的法庭辩论大大异于在法学院经历的各种形式的辩论赛。法庭辩论是公诉人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公诉人法庭辩论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威信。笔者仅就参加公诉工作以来,对于如何在法庭辩论中取胜,谈几点切身体会,与各位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3.
实践中,许多律师在进行法庭辩论时,习惯于把自己的辩护或代理意见归为一个基本看法,然后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看法进行辩驳或阐述,我们故且称之为常规式法庭辩论法。常规式法庭辩论法的优点是论证集中,中心突出,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所有希望都集中于一点上。“背水一战”,毫无回旋余地,一旦观点被对方击破,自己就会阵脚大乱,空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显得十分被动。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摸索与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庭辩论法,这就是“层递”式法庭辩论法。所谓“层递”式法庭辩论法,是指律师在进行法…  相似文献   

4.
预测辩护观点的六条途径徐玲利公诉人进行法庭辩论决非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要取得成功,一定要认真对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吃透案情,充分预测,方能掌握法庭辩论的主动权,为胜诉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笔者归纳了庭前预测辩护观点的几种途径和方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杰 《法律科学》2008,(1):103-109
辩论主义自创始以来,在德、日两国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在二战前后对辩论主义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德国在社会民事诉讼理论指导下,出现了否定辩论主义,提倡协同主义的倾向。今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引入释明义务法律观点指出义务、真实义务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所有的法学领域内的观点碰撞.无论是实务司法还是理论是实务司法还是理论争鸣,都面临着一种奇特的困境,即是无论自己的理论多么精确简明,都无法说服反对方放弃观点.那么在此基础上,论证和辩论是否还有意义?本文试着浅析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9,(3):52-58
对间接事实的陈述是否成立自认,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应否定间接事实成立自认。但辩论主义适用范围的相关理论已逐渐变迁,且自认制度与自由心证主义应相配合、相衔接,间接事实的自认应放置于法官的自由心证评价前,以及承认间接事实的自认效力并不阻碍法官对主要事实的自由认定。因此应对间接事实的自认予以肯定。按照通说关于辩论主义第二命题的理解,当事人对间接事实予以自认时,法官事实认定的过程将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故有必要对辩论主义第二命题予以修正,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翟建  张培鸿 《中国律师》2008,(12):31-33
伴随着10余年前《刑法》的修订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事辩护的难点、疑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所有这些问题的症结与对策,就成为刑事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热点。经过长期的争论和不同观点的碰撞磨合,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尽管也有一些学者和律师总结出更多的“难”。比如质证难、辩论难,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为进一步提升公诉人的辩论技巧和庭审应变能力,砀山县检察院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公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1月8日,该院专门聘请江苏省师范大学的葛大伟老师为公诉科全体干警上课。上课之前,葛大伟老师首先观摩了公诉人的模拟庭审辩论,在具体了解该院出庭公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公诉人如何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庭审应变能力等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老法谚云“汝给我法律,吾赐汝法律”,该原理反映在西方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就是辩论主义只涉及事实,而法律问题则属于法官的专属领域。在我国,法官的法律观点是行使审判权的体现,专属于法官,这也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既然法律问题为法官专有,那么法官自然没有义务向当事人披露自己的法律观点。但是诉讼中的事实不是生活事实的简单再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杂志在1996年第11期至1997年第2期上连载了田文昌先生的《法庭辩论技巧》,读后受益匪浅。但对于田先生在一起涉及真假文件之争的案件中所持的辩护观点和所使用的辩论技巧,笔者不敢苟同,略陈管见,敬请田先生和诸位同行赐教。该案中,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诈骗近四十万,其中有一笔指控被告诈骗二十万,理由是被告人制造两个假文件实施诈骗。控辩双方辩论的焦点是真假文件之争。(见《中国律师》1997年第1期第48页)田先生的辩护观点为真文件说。其理由是“真假的区别关键在于内容是否真实。”“现在已证明了文件的内容是百分之…  相似文献   

12.
第一,积极参与法庭调查。 一是要充分发挥主控职能,主动举证、质证,使法庭查明犯罪事实;二是根据辩护人的发问,预测辩论方向,调整答辩思路;三是直接讯问与宣读证据相结合,对证据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证。 第二,运用好辩论概说。 所谓辩论概说,就是公诉人简要地概述答辩内容。它包括对辩护观点的简要概述和答辩的主要观点。在实践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方式有:①开门见山地谈公诉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14日,仍然是春寒料峭,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个会议室里却出现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景象。原来,该院副院长杜豫苏负责组织,由研究室、办公室、人事处、调研科以及青年法官研究会刑事组、民事一、二组、行政组、执行组组长、会员等12名干警参加的建立干警美德档案座谈会正在召死与会干警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深度...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证据程序的规则来自并贯穿了解决争议的理论。在我们国家,解决争议的主要理论是辩论式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对其尤为重要。辩论式诉讼程序,反过来,源自于一个隐含的概念,即国家机关在解决私人争议中的适当角色。在英美法传统中,这一角色一般被认为最主要的是促进作用。国家有义务提供一个公平中立的场所以公正地解决私人争议,并且最重要的是国家有义务或有权利这么做。  相似文献   

15.
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常常会遇到瞬息万变的情况,有些是事先可以预见的,而有些则是意料不到的。因此,公诉人要做到成竹在胸,应对如流,控制法庭上的主动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谙熟逻辑知识,才能稳操胜券,战无不胜。在此,笔者着重探讨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运用逻辑知识的问题。一、发表公诉词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公诉人参加法庭辩论是通过发表公诉词和答辩来进行的。发表公诉词是法庭辩论的前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公诉词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法庭辩论的效果。所以拟好公诉词,也是掌握法庭辩论主动权的重…  相似文献   

16.
公诉人在刑事公诉案件的法庭调查过程中讯问被告人的目的在于通过讯问被告人,再现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证明犯罪性质,分清罪责轻重,使被告人作出真实的供述,并运用事实和证据,对法庭辩论中可能提出的辩护理由予以预防性的驳斥,瓦解其辩护观点所依据的“事实”基础,为公诉观点的发表和答辩确定论点和论据,为法庭辩论奠定扎实的事实基础,圆满完成出庭支持公诉的任务。庭上讯问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环境,被告人在开庭时心理上的变化,审判人员的讯问以及辩护人的发问和被害人陈述自己受害的过程及有关的诉讼请求,往往会给公诉人讯问带来程…  相似文献   

17.
4月20日上午,参加大渡口区检察院“检察开放日”的代表们与检察官一道,走上区检察院的“模拟法庭”,参加“模拟法庭”辩论,亲身体验一次“我当检察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会2001年年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家》2001,(6):125-126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与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于2001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联合主办了2001年中国宪法学年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会议主题是宪法学理论创新与21世纪中国宪法发展。来自全国各政法院校、法学研究单位及地方人大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共110人参加了研讨。本次会议主题明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讨论热烈,各种观点频繁交锋。现将会议论文及研讨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法庭质证是指在审判长主持下,参加庭审的各方对所出示的证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有效性、排他性进行质疑、质辩的过程。目前的法庭审判中,对法庭审理的证据质证往往停留于证据质疑阶段,审判长在双方出示证据后征询双方对证据的疑问,而在双方对对方出示的证据有疑问的是否需要展开辩论,一般是不予许可的,而让双方就证据辩论内容留于法庭辩论阶段进行,笔者认为,上述取消或不重视证据质辩以及将证据质辩与法庭辩论阶段混为一谈的作法是不妥的,值得商榷。一、证据质辩是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容忽视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60条…  相似文献   

20.
刍议刑事庭审中的法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刍议刑事庭审中的法官综述何畔王冬香法官综述,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对控、辩各方在对被告人是否犯有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双方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庭审过程中提出的观点、问题进行的归纳。其特征为:(1)阶段性,即可发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调查、辩论阶段以及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