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民收入与其幸福指数的非均衡增长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为基本和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层面的原因,要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具体分析其经济成因.对于收入与幸福指数非均衡增长的经济成因可以从收入的边际效应、收入的预期水平与相对差距、收入的实现效用与产生成本以及收入的获得方式和结构组成诸方面进行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公平测度研究中存在着重微观收入分配、重外延收入差距测度、较少利用指标群、未形成评价收入差距的合理标准等不足。要更准确测度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层次的收入分配,从广义收入的角度,利用指标体系测度整体收入差距。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立足点和研究思维的转变,从系统和动态的理论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振华 《学习论坛》2008,24(7):28-30
适当收入差距有客观标准,也有主观标准,是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的统一.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需要矫正.收入差距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经营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第二,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三,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反,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合理性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加权"与"城乡加权"两种方法测算的我国近年来个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进入风险警戒区间。尽管实际的收入差距需作国情扣除,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统计遗漏及权重偏低,实际收入差距也需作国情增补。在未来的20余年里,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将处于黄灯区甚至红灯区中运行,经济社会存在极度的不稳定隐患。收入差距难以脱离不合理区间运行的原因有城乡二元利益结构刚性、强资本弱劳动利益刚性、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刚性及劳动者素质差异刚性等不合理因素。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应积极消除体制性不合理收入分配因素,调控不合理收入差距,确保合理的收入差距在合理区间范围内发挥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收入分配合理性的两种含义关于收入分配的合理与不合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收入本身是不是合理.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不是合理.比如说,某甲与某乙两人都作为生产要素供给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某甲因此得到n元收入,某乙则得到了m元收入.某甲得到的n元收入,某乙得到的m元收入是合理的,甲、乙两人的收入差距也是合理的.对第一种意义上的收人合理问题的研究,应成为第二种意义上的收入合理问题的研究基础.即如果说某甲得到n元收入具有合理性,某乙得到m元同样是合理的,那么某甲与某乙的收入差距则可以被认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家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揭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在急剧加速。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差距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收入差距的二重性质,既要看到特殊性,又要看到普遍性,既要看到绝对性,又要看到相对性,既要看到持续性,又要看到暂时性;其次要辩证认识收入差距的历史作用,即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而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危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来 ,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差距 ,认识收入差距产生的必然性 ,及收入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 ,并积极寻求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对策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 3月 ,朱基总理在“两会”期间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中国目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 0 . 39(该指数以家庭为衡量单位。按照国标际标准 ,基尼系数在 0 . 3到 0 . 4之间比较合理 ;0 .4到 0 . 5收入差距较大 ;0 . 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接近于国际认为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影响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宏观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演变特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协调收入分配中的重大关系,强化初次、再次和第三次收入分配手段,营造良好的收入分配环境,最终能实现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几年来有所加快。能否抑制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一系列分析来判定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合理范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的势头。但差距扩大到什么程度,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学者们依据不同的一个或几个收入差距指标,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程度给予了不同的评价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没有内在联系。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并且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要把非劳动收入与剥削收入区别开来,不能把资产收入和是否雇工作为判别剥削的标准,而应依据获得收入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作为判别剥削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增长效应:一方面是对农民收入增加产生直接贡献;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家庭内劳动力资源而产生间接增加收入效应。另外,发展劳务经济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刺激农民收入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由来已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省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分化,其基本特征是:高收放区和低收入区的省份和比重扩大;中间收入区省份的数量和比重缩小;收入升型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工业发达地区,以下下降型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工业落后地区。由于这种收入上升和下降嬗变,使得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业不发达地区同时呈现出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较大波动,二相比,工业发达地区的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波动更大,这说明工业的发达程度对农民的收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最基本措是大大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程中培  乐章 《求实》2020,(2):65-75,M0005
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是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构建基本生活需要标准,关键在于瞄准相对贫困目标、构建福利认证标准和消除社会排斥状态。基于人类需要理论和国外基本需要战略等相关研究,应以民生保障、适度普惠、多维满足和防止伤害等为具体目标,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生活需要标准。这一标准分为最低标准和适当标准两个层次,包括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照料五个维度的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以"美好生活"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政策体系要在全面性与协调性、主动性与精准性、适度性与发展性三个方向着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解决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6.
国有垄断性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等原因,导致国有垄断性企业员工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平均主义比较突出。为了规范国有垄断性企业的收入分配秩序,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垄断水平;清理整顿工资外收入,规范收入来源;降低人工成本,逐步拉开企业内分配差距。实徒工资总额管理,健全工资水平管理体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不稳定,特别是持久收入波动较大.为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启动农村市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等措施,使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非劳动收入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沿用"资本剥削"的概念,并不是背离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理论;非劳动收入是对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合法收入的新概括,比"资本剥削"更合理更科学地说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着力拓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六个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