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需要一种“世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需要一种“世界哲学”张小路译●阿尔奇·J·巴姆著什么是世界哲学这里我用大写的“世界哲学”来表示我所指的世界哲学,以便将它与其他世界哲学相区别。我认为,人类越来越需要这种“世界哲学”。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世界哲学,其中有的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世界哲学...  相似文献   

2.
徐才 《理论探讨》2003,(2):28-32
“本体”作为哲学的终极信念 ,是人之为人、哲学之为哲学的一种宿命性的设定。“本体”之于人是宿命的 ,之于哲学更是宿命的。哲学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在世界中”“在”的澄明 ,这种澄明就是对人的本体论存在的彰显与完成。“哲学” ,质言之就是本体论的“人学” ;“本体” ,就是哲学与人的澄明之境 ,就是对人自身本体论存在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3.
1.“本体世界”是从“此岸世界”抽象出来的。传统哲学以彼岸本体世界为图景“设计”和“安排”此岸世界 ,试图建立“人间天国”,这种“违规操作”使它陷入空前危机。2 .“存在本体化”和“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层根源 ,在于哲学思维方式沿用了从科学思维方式中异化出来的极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 ,导致哲学世界观要么指向极端“理性世界”,要么诉诸物性“经验世界”。 3.海德格尔所谓“被遗忘的存在”,其实是一个超越传统哲学视野的“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既不能从“神”,也不能从“物”入手 ,而只能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 4.哲学只有抛弃形而上学固守的神性本体世界 ,退出科学占据的物性经验世界 ,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进入自己的“世界”——那个科学无法“分割”、“量化”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人提出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与传统教科书认定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无冲突 ?我认为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矛盾。以人的历史活动为中介来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是现代哲学的特征。它从实质内容上真正突破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理解 ,突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中的中介问题 ,凸现了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方法论 ,从而丰富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现在有些哲学教科书已突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中介问题 ,这表现在 :其一 ,以实践为中介…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植根于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具体而开放 )的。通达活的生活之根 ,并基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 ,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 ,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的哲学语言方式 ,根性语言以其“玄览”、“立体”、“主客合一”和“有情”等特质区别于科学语言。  相似文献   

6.
所谓哲学,李培湘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哲学认识,哲学史不是一般的认识史,而是哲学认识的历史。哲学认识不同于日常生活认识,也不同于科学认识,而是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世界整体为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无限”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为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十大创新 《北京日报》发表《我们说了那些新话——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创新》一文,观点如下: 创新之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 创新之二,哲学理念的发展:从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  相似文献   

8.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9.
1.哲学源于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传统哲学是对命运之问的“终极承诺”。在以一种圣物反对另一种圣物的思维方式下,哲学形而上学总是从对立的两极出发构造超验的“理念世界”或远离人文的“物理世界”,从而在逻辑上导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与“人不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内在矛盾。2.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起源就是人与人的世界一同从“无”到“有”。“无”是时间性、生成性的“物我待分”之“源初动态”。“物我相分”不是要分出“物我”之“先后”,而是要揭示人通过实践纳“天道”于“人道”,把世界关涉到自己的命运之中,从而在“人文世界”中展开自己生活的过程。3.生活世界的历史就是“生活方式”不断展开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由(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理智省察、信仰指向、情感体认(从而科学、信条、艺术)相互关联、交错演进的历史。4.“人文精神”既表达着以未被异化的科学、信仰和艺术(从而“真”、“善”、“美”)“点亮心灯”的渴求,又导引着那种发自人间深处的历史运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观”规约下的“求真论”、“尽善论”、“审美论”,即作为完整世界观的“人文哲学”,用以揭示与阐扬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公共关系”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什么是“公共关系”?它在中国的市场如何?前途到底怎样呢?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世界文化、教育的进步,公共关系做为协调社会、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横向与纵向联系上穿针引线,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存环境,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管理的社会哲学,也是决策所表达的社会哲学。是实行健全政策的一项活动,又是企业整体意见沟通的媒介。公共关系讲求实事求是地面对客观环境,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一体二元”作为世界本体,不仅决定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对种种自然现象起主宰支配作用。“一体二元”乃是真实、科学的宇宙模型。就这个意义可以说,它是宇宙之魂。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二元”,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往往用太极、道、易、太一、玄、太素、元、天、自然等来指称世界的本体。本体中包…  相似文献   

12.
吴敏 《理论探索》2006,(3):13-15
哲学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爱,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径和方法,还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探求真理性认识的精神愉悦。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艺术内涵的先导,而艺术又同样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机的、动态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些学者把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恩格斯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本体论、哲学视野和真理观上有本质差异。恩格斯晚年对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统一性、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系统详尽地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晚年的哲学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和科学性,正确理解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及其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黄映然 《理论探索》2007,1(3):23-26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分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重新审视。其中有几点不能忽视:一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性;二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三是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说法值得商榷,它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了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政治哲学所探讨的研究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问题转向”;其次,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运用的研究思路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逻辑转向”;最后,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研究目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价值转向”。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实现的理论转向,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之本及内涵,同时也为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学哲学释疑     
元晴 《瞭望》1990,(30)
学哲学是一件好事、重要事,理应“毫无疑义”,为什么还有一个释疑问题呢?为了证明这不是杜撰,让我先举出一个事实:某校举办一个庞大的“哲学研讨班”,中间安排一项实际活动——参观天津市郊区一个以改革成绩丰硕著称的村庄。那里的领导人在向参观者们介绍情况后率直地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又提学哲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年搞“大跃进”时大讲哲学,“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刘景山著孙万智译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具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一体二元”。所谓“一体”,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两个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往...  相似文献   

19.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拒斥给予我们的启示应是重新估价本体论 ,而不应是否弃本体论。生活以其应然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哲学本体论则在于为生活的“应该”寻求前提性根据———寻求生活之根。在追寻“应该”之“前提性根据”的意义上 ,本体论是必要的。“本体”在传统哲学中意味着亘古不变的永恒、现象背后的本质、脱凡离俗的神圣 ,这样的本体作为主观设定的生活之根是“死”的。对于现代哲学而言 ,永恒、本真、神圣都在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作为永恒 ,不是永固 ,作为本真 ,不是“本质” ,作为神圣 ,不是超俗 ,它是“活”的。生活世界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活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