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文化的交流.当今世界,国际问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这个内核和神韵最基本的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这个时代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可以走出去;应该作贡献,可以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过去10多年里,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图书内容的偏好及原因,可以有效增强中国图书的影响力和海外出版的针对性。中国图书"走出去"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提升海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实际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其建设文化市场的真正比较优势在于北京拥有的巨大文化消费潜力,这是北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实现自己价值定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北京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活动参与人次不断增加,演艺、广播影视、图书出版等主要行业收益持续增长,不断有国际文化企业与北京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北京文化产品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图书出版业向为"文化宠儿"和"高尚职业",然而,目前中国图书出版业存在五大"病根"图书出版的动机愈来愈呈现出非文化传承取向;有限的学术出版资源被滥用浪费;为读者出书的比例不高;贪大求多的浮躁风气愈来愈烈;出版业诚信度差强人意.这五大"病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混合体,是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的深层次困境,需要引起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黄健 《桂海论丛》2007,23(4):73-76
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广西图书版权贸易依然是中外出版商合作的主要方式,输出产品的结构却悄然变化: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类图书占绝大多数的情况已有所改善,有关中国当代内容的文学、文化类图书和科技类图书的输出数量有了较大提高。文章就广西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现状与“走出去”进行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实现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向国际推广,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走出去"正日益成为我国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唐珊 《人民论坛》2020,(5):136-13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国外市场需求增加、国内政策环境十分有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图书输出仍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文章主要从输出图书的内容创新方面进行分析:若想图书"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更开更稳,就必须在内容上进行整合创新,以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参与人类共同话题的讨论,体现时代主题为切入点展开故事,并以本土化的装帧设计、多样化的出版形式吸引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9.
和龑 《北京观察》2010,(1):46-50
<正>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出版走出去"开展1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一个大国"软实力"的最主要载体产业,出版业对国外尤其是对西方主流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力,距离我国日渐上升尤其是金融风暴以来飙升的国际地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北京地区集中了国营出版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贸易、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但同时,文化服务出口数量少、质量低、增长慢,也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中不可忽视的"短板"。对此,我们应扩大文化服务出口,从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引导力三个维度扎实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产业"走出去"是指本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资本以及相关技术、管理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文化产业"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文化贸易额增长迅猛,其增长幅度远超全球贸易增长幅度。在此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既有利于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前,面对一个多元文化竞争激烈、国际文化需求随时而变以及传播渠道日益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形势,要深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于协同创新。文章以促进文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走出去为旨归,提出了构建中国文化多途径协同走出去大格局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入世"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民 《桂海论丛》2002,18(1):31-34
入世之后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根据江泽民主席"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指示精神,我们要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文章入世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五"期间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规划,并从政府的宏观管理、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70年历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巨大的,但挑战也是空前的。从"阐释中国"到"中国阐释"的转变,涉及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中国学术界已经历经了4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版界也基本完成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具备了进行"中国阐释"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等新要求。从农产品流通业角度看,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就应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优化农产品贸易渠道,通过农产品经济外交,促进"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农产品要走出去,就要根据世界上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这种高品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走出去"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的在文化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战略。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毛泽东对文化本质定义的科学论断及其文化思想中具有开放特质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对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钟馨 《理论月刊》2007,(12):75-78
全球化使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争取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前,丰富的湖北文化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没能"走出去,"针对其不同原因,促进"湖北文化走出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更新观念、文化交流与宣传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信息平台、发展文化中介机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中国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新机遇.在此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相关地理区域和问题领域体现出重要生力军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国家支持力度不足、自身综合能力不强等多重挑战.随着风...  相似文献   

19.
李金玲 《前沿》2002,(3):14-16
国家已把“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作为我国“十五”期间的首要的开放创新战略提出。中国已加入WTO ,将纳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我们的企业必须增强“走出去”的意识 ,注意研究国际市场 ,为企业“走出去”寻找各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铁路对外开放和走出去已由总体布局转向精致细腻。回望过去六年,"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和合作伙伴不断扩大,中国高铁成为新的"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为了进一步扩大铁路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铁路任重道远。一、中国铁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国际环境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