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舌尖2》延续了人们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情,纪录片开播后,中国平均每20个微博活跃用户就会发出一条与《舌尖》相关的微博,与此同时,边看片边下单购买美食,已成为一种时尚。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初识了中华美食的厚重能量,它所创造的空前收视奇迹,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在多次更改首播档期后,央视终于重磅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称《舌尖2》),伴随着不断升温的全民"舌尖狂欢",中国纪录片在海外市场开始叫响。  相似文献   

2.
修法呼唤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22):10-14
最近两年,最为火爆的纪录片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风行一时的“舌尖”一词,也因此成为“食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协商论坛》2012,(6):62-62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大家对“吃”的关注,美食纪录片成为舆论热点,虽显传奇却不意外。民以食为天,与“吃”有关的话题总是引人关注。这不,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请农民工吃饭,江西一高校食堂挂牌“禁止民工在此用餐”,又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4.
易艳刚 《今日浙江》2012,(11):59-59
前段时间,每天深夜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火爆程度直逼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纪录片播出之后。连续数日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某购物网站的特产零食和食材的搜索量、销售量均创新高。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的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缱绻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况味。也激起了每个异乡人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  相似文献   

5.
最近,随着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重燃起人们对中华美食的热情,新鲜的食材、精美的莱式、复杂精细的烹制过程以及饮食传统的多样性,引爆了很多食客舌尖上的味蕾记忆。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6,(24)
正这部纪录片,只有短短的27分钟。它包含的信息量是如此巨大,让观看者只觉得太过短暂。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介绍说,这部影片于1958年在新西兰国内上映,很多的新西兰民众当时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50年代的新西兰民众对于中国是不了解的,而这部纪录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或多或少改变了新西兰人对于中国惯有的印象就在今年5月,新西兰驻中国大使馆举行了一部关于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媒体放映会,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走进红色中国》,它是由新西兰电影制  相似文献   

7.
黎萌 《今日广西》2008,(18):64-65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内容丰富,采访有深度,摄制组去的地方很广。”越南国家电视台6频道主任谢氏碧鸾说。“在柬埔寨也播出了,观众反应很好。”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副台长黑穆·松接着说。最近,一部由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国家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分别在6国播出,开创了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合作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教科书,也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投降主义的宣言书,“《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笔者却以为,《水浒传》是一部“腐败全书”。  相似文献   

9.
于靖园 《小康》2023,(10):74-76
<正>它体现的不仅是美食,在美食背后,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看到了更鲜活的人生、更美丽的乡村。“长知识了!”“快更新吧,我都想去吃长汀河田鸡了。”“我是福建人我骄傲,美食就在身边!”3月初,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福建农信、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上新吧福味》在东南卫视、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视频、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人民公安》2012,(15):5-5
“我们曾经尝试拍摄几个品牌的水饺生产线,但几乎是刚联系妥一家,马上就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连续找了两三家,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放弃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  相似文献   

11.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介绍中国饮食,掀起观众收视狂潮的纪录片,从开播到"红火"虽然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研究其成功创作因素,将之适当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法和学法,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我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了打造动态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前沿》2013,(8):163-165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部纪录片不仅唤起人们尊重食物、寻求美食的热情,更由渐逝传统的集体回忆、农耕社会丰收仪式的展现,达到家国伦理的最终构建,正因为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伦理学的思索,美食在这部纪录片中超越本身,成为文化表达的形象介质。  相似文献   

13.
正"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首《长江之歌》已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可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1983年8月7日,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这部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让中国观众第一次从荧屏上看到了国家人文地理从未有过的壮丽与真切,它释放了那个时代激荡在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让每个人的心跳仿佛都与滚滚长江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最后抉择于兰河,杨文锁1994年10月20日晚,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近百万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部名为《他自己选择死亡》的电视片。这部长达一个小时的纪录片如实地反映了一位荷兰60多岁的老人选择“安乐死”的全过程。这位老人名叫约德,一年前,他患...  相似文献   

15.
一个意义深远的判例能在数十年后仍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让人敬佩那些铸就“铁案”的伟大法官们。《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正是这样一部从经典判例中串接起美国言论自由司法历程。这部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原著的作品,讲述了新闻史上最受瞩目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相似文献   

16.
读者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味?贵刊第7期《这个五月,"舌尖"很忙》报道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在中国播出后,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生活习惯的人们,从微博表达、网购美食到边咽口水边等待电视节目,公众期待的恐怕不仅仅是一道食者的盛宴,还在期待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本来,这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制作者盯着的是国际市场。但不料,却先是激起了国人的口腹之欲,进而激起了国人精神思想上的"大波动":大味必简,每个人最想吃的,是小时候母亲做出来的味道,是外婆从小手把手教母亲做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亮相央视一套后,短时间内引爆观众“胃口”,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上的点击率一度超过热播的影视大片。网友高喊,“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流了一地,绝对是深夜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6,(7)
正《大后方》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定价:38.00元2015年9月2日,重庆电视台播出《大后方》第三集。看完后,我给制片人徐蓓发了一个信息,称这部纪录片应该是今年抗战纪录片中最优秀的,如果不是唯一,也肯定是之一。抗战一直是让我兴致盎然的研究课题,从1985年撰写硕士论文开始,断断续续已研究了30年。这场战争对中国来说是生死之战、搏命之战,对日本来说是贪欲之战、颜面之战。这场战争,双方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事是怎么拖下去的,中国又是怎  相似文献   

19.
《士兵突击》是一部没有明星领衔、没有美女陪衬、没有宏大场面烘托的“平民电视剧”。但,它却创造了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的奇迹。这部聚焦普通士兵成长历程的电视剧,让浮躁的人们记住了一位优秀的士兵——许三多和一个朴实的哲理——不放弃,不抛弃。的确,许三多身上所体现的执著精神,正是我们一些官兵精神家园所缺失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我“触电”是从电影《天国逆子》开始的。这部故事片是根据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苦海中的泅渡》改编而成,放映后得到一些好评,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两项金奖。由此使我对影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刑警本色》和《黑冰》《黑洞》《黑雾》。《刑警本色》的原作也是一部纪实作品,书出版后,在案发地曾被黑市炒到300元一本,改编成电视剧后,也有了较高的收视率,并获“金鹰奖”。这部作品的拍摄可谓困难重重,因为它涉及了当时还比较敏感的黑社会犯罪和公安内部的腐化变质及其他种种矛盾问题,最终我所在的安徽省公安厅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