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进文化丰富的内涵中,那些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民族特征、具有地方特色、为区域人群广泛参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使之和中国先进文化更好地融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上要注意抢救性。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开放开发的进程,特色文化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民俗技艺和民间文化逐渐失传,旧城改造和移民搬迁使一些城镇、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文化精华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内涵丰富,具有继承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对于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科学认识精神生产独特的社会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针对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讲话,形成了理论完备、实践导向性强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其内涵,对于科学认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联系,又对其进行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体。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从其理论形成过程、内容内在联系、价值取向和实践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整体性,才能科学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社会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应辩证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必须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把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6,(6)
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们对国人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指导意义,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传统文化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之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相似文献   

9.
韩震在4月2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认为,当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可以表现为自觉性、合理性、开放性、进取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3,2(3):38-40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及其产品,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是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出现的,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疆人"特有的文化模式。同时,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尤其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差别,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在现阶段还会长期存在,表现为传统文化模式与现代文化模式的矛盾,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汉族习俗文化的差异,新疆主流文化与边缘贫困文化的矛盾以及语言的差异等。只有辩证地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所在。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些发展迅速的民族,往往正是属于保持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说,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贵州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已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奔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腐朽的东西同我们民族尚未清除的封建糟粕融合,致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遭到一些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猛烈冲击,以致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道德与科学文化相悖的现象。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组织制定者和领导实施者。他的民族思想随着他的活动得到阐发。他的民族思想内容丰富、系统、科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客观性与辩证性的统一、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些发展迅速的民族,往往正是属于保持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说,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贵州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尹辉 《当代贵州》2013,(14):10-11
黔南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做好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壮大旅游产业等意义重大。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味;旅游是文化之体,旅游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必定会迸发出新的活力。黔南州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本刊专访了黔南州委副书记、州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按时间的先后把文化分成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过去的已成为历史的文化,而现实文化则是指当今尚在生长发育的文化。文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现实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胎胞中诞生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所以传统文化必然对现实文化产生着不可磨灭、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承认,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精神气质、情愫心态、性格志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新的时代的产物,是传统的民族精神的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美  相似文献   

20.
祝和军 《前线》2017,(1):55-5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对近代以来激进派和保守派加以扬弃,既要基于现时代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鉴中丰富中国文化,更要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双重视阈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