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感型、冲动型和好胜型的动机分类整体上涵盖了青少年性犯罪人群,针对类型化的青少年性犯罪动机建构预防措施具备理论与实证指导价值。应细心引导青少年走出感情迷茫,填充其思维空间,树立情感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正确的感情观念。以社会压力为前置力量、自我控制为终极推动的对合式自我控制引导青少年解除性神秘感。努力理解好胜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的文化挫折情绪,协助其生成与个人发展相契合的社会法则。  相似文献   

2.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都会经过内心冲突阶段,是否选择犯罪,取决于动机斗争的结果。而动机斗争是犯罪人自我决策的选择结果,依赖于犯罪人对于行为和情境的认知,满足其自身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理性。但同时,由于较多情况下犯罪人往往很少甚至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或者知道结果仍然选择犯罪,受情绪的制约,便呈现非理性的面貌。因此,犯罪人既有理性也兼具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都会经过内心冲突阶段,是否选择犯罪,取决于动机斗争的结果。而动机斗争是犯罪人自我决策的选择结果,依赖于犯罪人对于行为和情境的认知,满足其自身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理性。但同时,由于较多情况下犯罪人往往很少甚至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或者知道结果仍然选择犯罪,受情绪的制约,便呈现非理性的面貌。因此,犯罪人既有理性也兼具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网吧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发生在网吧或与网吧有关的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对青少年网吧犯罪现象予以重视,从时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控制疏漏因素、潜在网吧犯罪人因素中分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原因,并从这些原因出发,努力构建青少年网吧犯罪场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现象,网恋具有不同于一般恋爱的特点.青少年是网恋的重要行为主体,网恋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行为上的误区.应采取措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对网恋情感进行合理控制和适度调节;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强化网络道德观念,规范网络伦理行为;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无意识的来源,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地体现于无意识犯罪动机的各个方面,同时,三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与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共同形成系统的犯罪动机状态。以犯罪动机结构为基本模型,可以系统分析无意识犯罪动机在青少年犯罪、过失犯罪、情绪型犯罪、变态型犯罪、群体犯罪与游戏型犯罪等类型犯罪行为动机中的表征,它们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无意识犯罪动机对于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应用中深度地揭露犯罪,对于罪犯的心理动力矫正、犯罪性人格与行为改造,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创造动机在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又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各种创造动机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归因方式、需要、自我效能感、兴趣影响青少年的创造动机。据此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归因指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运用恰当的奖赏和评价方式激发创造动机,鼓励青少年的质疑精神,引用竞争机制等措施来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动机。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被当今国际社会列为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仍然保持高住运行态势,且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趋势。从江西省的情况来看,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与全国基本相同的态势,但在犯罪结构、犯罪形式、犯罪人年龄结构、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行为特征等方面,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文章对当前江西省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作了客观分析,以期为防范和治理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青少年犯罪做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犯罪的发生需要满足犯罪动机、犯罪能力和犯罪机会三个要素。犯罪动机属于犯罪人的主观要件,犯罪能力属于犯罪人的自身条件,这些都很难进行控制。但犯罪机会却是客观的、外在的,因而是可控制的,而且会对犯罪能否发生和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预防犯罪的发生,重点就在于对犯罪机会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犯罪人的审美心理的产生、发展、形式、途径、过程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但由于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这便使犯罪人的审美标准与正常人的大相径庭甚至反向而行了。对犯罪人审美心理矫正应做好的几个方面:(一)利用审美观中的共同性来矫治其中的差异性;(二)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矫正犯罪人错误的审美认知;(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审美矫治中的作用──矫治犯罪人错误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中,家庭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家庭结构缺损或变迁,家长综合素质低下,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容易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犯罪问题。从家庭社会角色出发,探索有效的家庭介入方法,与父母一起预防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在总犯罪人数中占较大的比重,有关部门及社会、家庭、学校应十分重视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贫困与相对贫困:影响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不是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必然原因,因贫困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主体变异却是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并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累犯率居高不下,且三犯、四犯型的累犯、严重暴力性犯罪的累犯不在少数,累犯从重处罚的原则已经无法达到惩治累犯的目的。对于累犯这一特定人群,在刑罚上既要根据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予以从重或加重处罚,维护社会的正义;同时对于这一群体中的部分个体,需"对症下药"地施以相应的保安处分措施予以治疗、教育、感化,以促使其改过自新,不再危害社会,体现刑法的人文关怀。再大而化之到整个社会层面,对于刑满释放人员也应加强引导,关注这一群体的民生问题,避免歧视,这对减少累犯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一个未在学术界形成统一认识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是在一定标准下,对某些或某类权利缺失或相对较弱人群的概括性称谓,有时也称为“脆弱群体”。法学界基于人权、法理的思考,对弱势群体及其保护多有研究,然而鲜有论及弱势群体犯罪及防治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社会控制方式,法律在对弱势群体给予保护与关注的同时,应当对其进行有效规范,遏制弱势群体犯罪,尤其是在当今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隐患时期,这一点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贫困人口犯罪为视角考察贫困与犯罪的关系,可知贫困与犯罪虽然不是必然的链接,但是贫困与犯罪率之间有很强的正效应.经济贫困、心理失衡、社会保障缺失、社会贫富分化、亚文化等与贫困者相关的因素,对贫困者走向犯罪有着很强的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位已经被吊销营业执照,对实施犯罪行为的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当然,司法机关不再追诉被吊销的单位,并不代表犯罪单位一旦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就逃避制裁。被非法吸收的存款作为特定公众的合法财产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民事领域的相关法律予以救济则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19.
推定作案条件是破案的关键一步。从逻辑的角度看,作案条件即作案人的必要条件;推定作案条件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式;排除作案人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确定作案人的推理形式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在推定作案条件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犯三种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