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忘北京民警王永刚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数十次去北京。身处异地,常常有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感。然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我深深地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使我深深地为北京民警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所震撼。我要由衷地道一声:致敬,北京民警!今年5月1...  相似文献   

2.
高平 《北京观察》2012,(1):56-57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各方面的变化都巨大得不得了,令人欣喜,使人骄傲。然而也有些不应当消失的东西好像不见了……  相似文献   

3.
钟爱珍女士是一位美国人,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的故乡来到中国,在北京创办了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专供驻华使馆人员和驻华外企工作人员的孩子上学。她说:“1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所折服”。为此,她努力使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把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作了批复。另外专业规划业已成文,本文章仅就北京与我友好城市莫斯科在城市交通现状、远景规划指标、发展目标与任务、道路网等方面,进行简单比较,采用的是一比较一议的形式,并尝试提出个人的若干看法,力求对具体专业人员有些参考价值。一、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与任务1.北京市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紧张等重大问题,要抓紧实施首都的交通发展战略,落实有关政策,大力发展地铁、轻轨交通…  相似文献   

5.
郭伟  林晨 《福建乡土》2011,(6):52-53
我从10岁起至今已经无数次地走进北京。北京在我的心中绝对是“神圣”的,在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心中,北京都是至高无上的。我相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城市能取代北京在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我爱北京,是孩童时从一首歌的歌词中认识她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以报道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著称的意大利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女士在登机访华前,当地报纸上一条关于中国的消息使她的心情无法平静。“这条小消息虽不涉及政治事件、战争……却使我非常震惊,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法拉奇一到北京,就颇为动情地对她的中国同行们说,“这就是北京繁华市区内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剧院,由于附近商业区的重建而被拆除。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富有、繁荣,但不愿看到中国人过分地模仿西方人的缺点。有些东西是重要的,应该模仿,但我认为不应该为了模仿而失去自己的传统。这座剧院的拆除,是否代表了对过去文化传统的抛弃?”  相似文献   

7.
我于1994年冬季由台北来到北京,此时的我举目无亲,只身带着个人积蓄开始祖国大陆艰辛而漫长的投资发展之旅。因深知祖国大陆的未来肯定是欣欣向荣、兴盛富强、最具发展的地区,我为自己此生能有幸参与祖国伟大的经济建设并建立自己人生另一番事业而感到兴奋。一个人一切从零开始,立足北京,于1995年4月成立北京京兆商公司,从招聘、训练、市场推展一步步前进。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认识了全国台联宣传部的朋友,经他的协助引见,认识了更多的台湾乡亲朋友。1996年我应邀参加了新春联欢活动,在温馨亲切的联…  相似文献   

8.
元非 《台声》2007,(1):112-113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管年昧怎么淡,过年的方式怎么变,不远万里回家团圆,依然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亲情表达方式。在北京工作、生活.学习的台胞越来越多。北京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北京.承载了他们太多美好记忆,也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和人生规划。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在北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些还收获了爱情。他们对在北京的工作.生活.求学、创业.也是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希望自己以后在北京的路.能够越走越宽广。随着农历新年的一天天临近.很多台湾朋友都选择了留在北京过年。虽然在北京过年,却还依旧挂念着家乡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晓沙 《台声》2008,(4):75-81
北京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不仅是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乘坐地铁也是选择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北京地铁线路途经众多人文荟萃、景致丰富的地点,特别是始于2000年的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已结出累累硕果,经过修缮后的百多项文物景观又陆续重现。若搭乘地铁沿途自由地参观,品味古都神韵,感受首都时尚,作一回情趣的寻觅和珍藏,无疑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现在,请随笔者搜集的资讯进行一次愉快的“地铁之旅”吧——  相似文献   

10.
曾于1913年11月至1919年9月期间担任驻华公使的美国人芮恩施,在回到美国后,写下了《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在书中,芮恩施对北京的城楼和城墙发出了这样的赞美:"北京的城楼和城垣与环境非常相称。它们表现出力量与永恒,使人看了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惊奇之感。它们的庄严、神秘和难以忘怀的规模,以及好到不容改变的建筑结构,只有  相似文献   

11.
要体会北京的市井文化,有很多可去的地方。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有几个在北京媒体工作的外国人,不论来自欧洲、美国,还是非洲和拉美,他们平时闲暇时,通常喜欢到北京的公园、胡同走走,或者到茶馆、戏院坐坐,愿意淘点旧货什么的,可能会去潘家同之类的地方看看。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与香港相隔数千里,在投资环境、生活习惯、 气候特点甚至语言口音和饮食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磅礴宏大的“王都之风”,又令无数曾踏上过这片土地的香港商家和海外人士惊叹。那么,在京投资的香港商人,对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印象如何呢?他们在北京投资经商都有些什么心得体会呢? 北京将是我投资的大本营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就来京投资的港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富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华已经有了在北京投资10余年的经验。 谈到自己的投资经…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外来建筑包工队个案写真袁岳王欣张守礼1994年5月13日,河北曲阳县来北京的农村小伙子张某跟来自北京零点公司的研究人员聊天。工地的大楼内光线挺暗。“我抹了6年的灰,早就抹腻了。唉,又苦、又累,我现在在这儿干一天14—15个小时,1个月才700—...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学雷锋志愿者——我报名”活动是全市学雷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践行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弘扬北京精神,推进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进一步拓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平台,开辟更为广阔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渠道;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造就更多的雷锋精神传人,使北京精神,使“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道德实践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一位去国多年的老华侨回到北京,看到眼前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北京,我都认不得了。” 不认识北京的何止这位老华侨,许多曾在北京工作过的国际友人,回国几年后再重返北京时,也感到变化太大了。当然,感受最深的恐怕是那些“老北京”了,他们说,要是几个月不出门,你再  相似文献   

16.
北京的冬天:往事和现实本刊记者周幼马冰天雪地的胡同秦威画又到冬天了!在北京住了46年,“幼马”变成了“老马”,象许多“上了岁数”的人一样,我也常常会“触景生情”,回忆往事。1948年,5岁的我来到了北平(当时北京的名字)。正值冬季,一切是灰暗的。就连...  相似文献   

17.
质不断提高,在这些方面我们比美方管理人员要清楚得多,而且往往比他们做得好。应该说我在长城饭店工作的几年里,与美方合作得很愉快,并且也颇有成效。比如我刚去时饭店营业额每年为1.3亿,当我离开时,饭店的营业额已经翻了3倍。记:您是哪年来“新世纪饭店”的,是否可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饭店的情况和您刚到时的感受呢?鲁:1998年8月,我被调到新世纪饭店任总经理。新世纪饭店建店是1992年,是家中日合资五星级酒店。总经理由中、日方轮流担任,六年一任期。我来的时候,日方总经理任期已满。刚来到这里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大厅和餐厅的…  相似文献   

18.
初春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东城区柳荫公园内一座新建的四合院──十方集团总部,我走访了北京薇薇名品公司总经理洪启瑞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洪启瑞先生祖籍福建金门,1958年出生在新加坡。他皮肤白晰,举止斯文.既有文人雅士的儒气,亦显现出台商的精明与干练。60年代洪启瑞随家人回台湾定居。也许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使洪启瑞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他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很苦,但我学习是非常用功的,历史、地理和国文尤其念得好。我家的周围各个省籍的人都有,山东、河北、四川、黑龙江……我经常和他们交流情感,可以说从…  相似文献   

19.
我又见到这张照片了。在一棵芭蕉树下站着毛泽东主席,挺愉快和慈祥的样子。围在他的身边的是三个年轻的美国兵,笑咪咪的。站在后排中的那位女的便是有名的外交家当时担任翻译的龔澎。这是1945年秋毛泽东到重庆和蒋介石进行极其艰难的谈判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见並宴请三个极其普通的美国大兵时照的。 这使我马上从我的脑海里勾起一件往事。 1944年春,我正在昆明西南联大上学。那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有美国的  相似文献   

20.
赵书 《北京观察》2013,(9):64-66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但文物古迹十分丰厚,民间口头文学也非常发达,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特别丰富。我在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中,接触到大量北京地名歌谣,我认为这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