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为了适应和遵循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确保社会保障能够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持续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3.
<正>郭铁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理解这个大逻辑,就要对这个新常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个人将其称为"中国式的新常态"。因为新常态实际上不是一个新词。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把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行程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概念,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后,"新常态"成为习式热词之一,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新常态"也由最初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社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由此,"新常态"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一、立足县情发展实际,以全新的理念科学认识新常态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出现新常态下,我们要深化对发展速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杨苏民 《当代贵州》2014,(24):59-59
正今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相似文献   

7.
岳振 《当代贵州》2014,(36):22-23
正"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于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使用新常态描述经济形势并对经济工作提出要求。在11月亚太经  相似文献   

8.
仝华 《前线》2016,(8):31-3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内涵、必要性、特点、成效和前瞻等。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横》2015,(3):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随着我国全面改革深化,从经济到各领域不断出现新常态,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发展的正常性、前进的规律性、符合自然的科学性,无需"大惊小怪"。"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主动作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适应新常态,取得新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作为执政新理念的"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概括地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们要把握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罗甸县积极适应新常态,克难奋进,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信心不断提振,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呈现稳中突进、稳中提质、稳中优化的良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变化,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新预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杨兴友 《当代贵州》2014,(31):44-45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由此,"新常态"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8月22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中心组学习读书会上,就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5,(10)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论断,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保持定力又积极作为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牢牢把握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5,(9)
<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趋势性变化,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为我们与时俱进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创富民兴陇大业的新局面。一、认识新常态重在科学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做好经济工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概念曾在国际上流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直到近几年有所缓解后,有的学者认为经历危机的国家永远不能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大逻辑:"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的改变,要求人们树立和强化与之相应的新思维,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思维、战略思维、科技思维、法治思维、素质思维。我们只有运用这样的一些科学思维,才能抓住新常态的实质,科学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缪瑞林 《唯实》2015,(5):4-9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的规律和特征,积极抢抓和应对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事关南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要有新的路径、新的动力、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