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红 《群众》2022,(4):44-45
<正>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深刻阐释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推进法治一体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宿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一体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制》2011,(26):20-21
近年来.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但是,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小学启蒙法治情感,初中筑牢法治观念,高中深耕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情境、问题推进、素养达成等方面呈现连续性和进阶性,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詹立风 《群众》2015,(1):38-3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冶社会一体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情,紧贴民需,狠抓落实,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中国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5.
奋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坛》2013,(4):46-46
袁曙宏在2013年第6期《求是》撰文《奋力建设法治中国》认为,法治中国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三个:其一,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这是法治中国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根基。其三.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这是法治中国最重要的使命。建设法治中国走什么路、怎么走,  相似文献   

6.
问责制度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7.
江海洋 《群众》2008,(6):48-49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4,(35):32-33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了全面论述。《公报》论述的内容,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一个本质特征,即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二是五个具体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是两个协同坚持,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颜南 《长白学刊》2008,(5):157-157
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对制度的过度重视、依赖,而没有相应的理念匹配、适应,其结果必然出现法律权威的缺失。所以,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法治理念是人们对生态环境法律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环境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它是生态环境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生态环境的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育生态环境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人大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但我国的法治文化却严重缺失,在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同时,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政府法治建设也随之经历了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制走向法治的变迁过程。从法治角度来看。建设法治政府是实行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而法治政府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非常艰巨,应从观念、体制、立法、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系统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法治国”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它离不开法治的运作。地方法治是法治国的基础,其法治的运作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法治过程,而地方法治目前又面临着诸多难.点。为此,本文试从地方法治的难点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人大月刊》2008,(8):33-33
近年来,幸福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政指标、政府绩效指标等新事物不断涌现。而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指数也无疑让人充满期待。法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同样存在量化和细化的问题,法治建设也是可以量化分析和细化评估的。“法治指数”要力求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制》2013,(33):24-25
1.“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哭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足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蒋颖 《公民导刊》2005,(4):52-54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并以此享誉全球。然而,在认识、接受、倡导和实行现代法治方面,当代中国明显落伍了。在选择法治的过程中,各种障碍与羁绊严重阻碍着中国法治的发展。但是,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最终会取代人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许建跃 《今日浙江》2009,(13):54-54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法治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融会贯通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8.
陈志扬 《群众》2013,(5):43-4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和社会管理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逻辑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法治思维的提出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为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开拓了新路径。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努力提升廉洁政治建设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制》2013,(20):24-25
1.要把民主放在法治框架内 我研究了一些国家的法治之路,在它们的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集权的政府。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健全的法治是在完全的民主基础上建立的,恰恰是那些非常民主的国家法治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20.
鲁薇 《北京观察》2009,(2):46-47
香港是个法治社会,不仅拥有高效透明的法治运作体系,而且法治观念渗透在市民的言行举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完善的法治文化,使香港活力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