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一得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讲解“认识论”时,我挂出一幅《小牛学耕》漫画,画面中间是一头小牛,小牛前面是个肩扛犁杖的农夫,牵着缰绳奋力向前拉,小牛后面是一个老者,两手攥着牛尾巴往后拉。老者旁白:“不会耕田,怎样下田?”农夫旁白:“不让下田,怎能耕田?”我要学生结合讲课内客,讨论漫画寓意,看农夫和老者到底谁的意见对。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  相似文献   

2.
授人以欲     
《新东方》2005,(8):36-36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  相似文献   

3.
养牛之道     
在《人生百味》一书中看到“养牛之道”这篇文章,大概说的是作者在旅行到乡间时,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觉得奇怪,于是就问:“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干草放在地上让它吃呢?”老农说“:这种草料的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放到让它  相似文献   

4.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5.
家不可无书     
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上海市郊青浦县一位老农,多年来坚持买书并大量订阅报刊,现在每年花在这方面的钱竟达4000余元。这位老农家中的摆设十分简单,但每间住室里都在显要位置摆着书橱,书橱里《辞源》、《辞海》、鲁迅全集等书一应俱全.他的三个儿子,从小就在这种“书卷气”的氛围中长大,现在都在上大学,其中一人已由公费选送出洋深造……这则新闻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的风采:富而思文,富口袋又富脑袋。  相似文献   

6.
江波 《人大建设》2004,(2):12-14
过去,在内乡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悲哀的笑话:一位老农热情地问一名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在哪个单位上班,工作人员说在人大工作。老农愣愣地想了半天喃喃地说:“嗯,人就是大嘛!”内乡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始终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人大在百姓的心中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威信越来越高。下面是笔者采录到的几个镜头。  相似文献   

7.
雾裹着山,山在云雾中钻。如注的秋雨似琴弦,撩拨开浓雾是一方青天。山下,金黄谷穗儿沉甸甸;山间,迸壳的核桃,裂嘴的板栗,雨淋淋里展新颜。从山脊那边,来了一位“老农”,魁梧伟岸。裤管高挽,泥浆斑斑点点,额头犁出一道道“深涧”,矍烁的眼神充满企盼。刚从雾中来,又去云那端,夜宿红星乡,围坐火塘边。问乡亲的冷暖,看山民的坛坛罐罐。山里孩子,一头扑进“老农”怀,牵着手掌,划个“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欢乐中,“老农”发了言:深山,无污染,绿色食物,重发展……。“老农”指出方向,带来温暖,随即披着一身浓雾,怀…  相似文献   

8.
一个在5年前还是中国农药行业的小字号国有企业,如今却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总资产3.2亿元,下设9个控股子公司、10个分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农药、农药中间体、无机化工、化学肥料、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山东省百强重点企业集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许多知名企业纷纷踏上这片热土,学习考察它的成功之道。它就是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华阳集团靠什么跃马军前呢?用华阳人的说法说是:四大战略定位堆,扎扎实实走的稳。“华阳“人的品牌战略在山东、河北的大部分区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农走进当地生资部门搂头就问:有“华阳05“吗?如果有,他的脸上会绽露笑容。反之,老农则会失望摇头,非“华阳05“不买。这样的镜头还经常发生在华阳神农丹、华阳种衣剂等产品上。华阳集团坚持把农民的夸奖作为最高的奖赏,下决心实施“品牌战略“,使华阳品牌成为一个区域的名牌。强化质量,创造“真品“。华阳人对产品质量一直不敢掉以轻心。为了保住“名牌“,华阳集团一方  相似文献   

9.
阿勒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著名的“大尾羊”产地。怎样来说明这种大尾羊的高大呢?这么说吧:如果在一群大尾羊里混进了一头小牛,要不是眼光敏锐的哈萨克牧民扬鞭驱赶,谁也看不出它来,因为大尾羊的背脊和小牛一般高。怎样来说明这种羊的“大尾”呢?比如说吧:一只欢蹦乱跳的羊,忽然踏着一块小石头,后腿一滑,身子就伏在地上了。因为它的肥大的尾部象扣上了一个大铜盆似的,鼓鼓囊囊,几次使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广播公司开辟了“与美国人对话”的专栏,主持人莫塞尔到美国各地采访美国人。 在旧金山街头,莫塞尔采访一位妇女:“打扰你一下,夫人,你可以花几分钟接受加拿大电视台的采访吗?”这位妇女礼貌而又严肃地反问:“加拿大有电视台吗?”  相似文献   

11.
一缸鱼在一列国际列车上,有一位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旅行。途中,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客人,缸里的鱼甚为罕见。大家对这种鱼都很好奇。德国人问:“你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习性?”日本人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在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条件下,这种鱼能不能生长?”美国人问:“你的鱼是不是从美国弄来的?因为只有美国才可能有这样奇特的鱼。”法国人问:“你能不能把鱼卖给我。我想在卧室里养这样一条奇特的鱼,我的女朋友一定会兴奋不已。”数年后,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2.
坐在记者面前的周先雄,头发乌黑发亮,衣装得体整洁,举止落落大方。甫一接过采访话题,三句不离本行,且说的既有哲理又有穿透力:什么“海洋生物,人工孵化”;什么“搞海水养殖,文化是靠山,科技作后台”;什么“要当企业家,首先要懂社会,其次要懂经营,最后才懂企业”……品味此番话语,你相信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农民吗?1965年6月,周先雄出生在万宁市和乐镇港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小年纪的周先雄,一边读书一边学会跟从父母耕田耙地和捕鱼踏浪,是个难得的“小精灵”和“二传手”。1986年7月,天资聪颖的他踌躇满志地参加高考,做梦也想迈入大学殿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马路民主”有几种错误观点需要澄清:一曰“爱国之举”论。有的人认为上街游行、示威是为了“消除腐败,惩治官倒”,是民主爱国的举动。这些同志不懂得一个起码的常识:如果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如果工人不做工,穿什么?如果学生不上课,干什么?如果军人不守岗,祖国安全么?爱国非上街不可吗?有一位老共产党员说得好:真正的  相似文献   

14.
一位省级文学刊物编辑,也是一位诗人,在抗击非典高潮中倡议办一期诗歌专号,主题是“以生命的名义”。倡议得到编辑部同仁的支持,发出了约稿信。使她失望的是一些诗人大摇其头:“非典这种事情能写诗吗?诗不是用来干这个的!诗好不容易回到了诗本身、人本身!”这位编辑困惑地说:“‘诗本身’或者‘人本身’是什么样儿呢?”由此想到的下一个问题是:“诗本身”该什么样,谁说了算?常听一些文学理论家描述说,文学已经摆脱了政治、摆脱了意识形态、摆脱了经济建设、摆脱了写中心唱中心,回到人本身了……这样的一种“诗本身”论认为,诗用来载道是对诗…  相似文献   

15.
台商在海南的“绿色”投资日农海南,三亚。黎明时分,一位老农驾着摩托车出现在乡间小路上。来到一块瓜地旁他停下车来。晨风吹拂着那花白的头发,他全神贯注地查看瓜苗,还不时为之培土,神态仿佛是照看着自己心爱的子孙。他不是本地老农,是从台湾来海南三亚投资的农场...  相似文献   

16.
宇宙浩瀚,生命短暂,每当夜深人静,我常扪心自问:忙忙碌碌所为何来?你是否怅然若有所失?生命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是自己快乐,还是别人快乐?有人告诉一位不快乐的国王:“找到世上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你就会快乐了。”后来,国王终于找到了世上最快乐的人,可是他却穷得连一件衬衫都没有!有人在求道的路上,遇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婆子,遂趋前向老婆子要点心。老婆子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亦不可得,你到底要点哪个心呢?”我们忙碌了一生,要点的,究竟又是哪个心呢?有一位货车司机,每天都载花到花市拍卖。有一回,他载了女儿去上…  相似文献   

17.
幸福     
偶有一天,朋友来找我谈心,问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我沉思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认为我幸福吗?”朋友想也没想,对我说:“我认为你幸福,因为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位漂亮的妻子,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还有……”我笑了笑,又问他:“你认为拥有这些东西的人就都很幸福吗?”朋友点点头说:“是的。”我又笑了笑:“那可不一定,一个拥有豪宅名车的富翁不一定比一个在大街上捡垃圾的人过得幸福;一个身份显赫地位高贵的人不一定比一个乞丐过得逍遥自在。说到底,幸福纯粹是个人的感受,它无法也无需由一把公用的尺子去衡量。其实,每…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3日,往贵州省平塘县四寨镇沙坡村,一腔来自72米深处的水源缓缓流进干渴许久的稻田。在你追我赶耕田的场面中,村民们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平塘县四寨派出所民警杨通斌。正在耕田的村民林全意感激地说:“要是没有杨警官,我们还在干渴之中。”  相似文献   

19.
春天的希望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研究税收的中国老教授问一位来华访问的瑞典税务专家: “瑞典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你们是怎样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的?”瑞典专家的回答出人意料: “我们国家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不是税收,而是教育。”这一回答,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真可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底,我在北京遇到一位特教方面的专家,在与之交谈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正常人、健全人”这个提法,当时我已明白这是聋人的相反词,内心禁不住反问:“难道聋人不正常、不健全?”但那天是礼节性的拜会,针锋相对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过了几天,两位聋友来看我,谈话中他们问我:“××富豪是健全人还是聋人?”我答道:“他是非常健全的聋人,若不健全,怎样致富?”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