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卫铁民  陈健兴 《台声》2004,(11):50-50
台湾高校录取率近九成,大学生素质不但引发教育专家感慨,大学生自己都觉得很逊,并自认竞争力不如大陆大学生。 台湾人力银行 14 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 ( 包括高中职、大学、研究所 ),有 91% 觉得岛内大学生素质低;且七成九的在校生认为,台湾的大学生比不上大陆的大学生。由于进入全球化时代,台湾年轻人与大陆年轻人的竞争日益明显。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只有 8% 认为自己比大陆年轻人强,有 12% 觉得差不多,高达79% 的大学生觉得大陆大学生竞争力比台湾强。 台湾在校生对岛内大学生们的素质评分只有 55.4 分。因此,多数学生都有…  相似文献   

2.
易靖茗 《台声》2014,(9):82-86
她是台湾姑娘,是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亲子田文化教育科技事业机构、温州台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成功的商人;同时,她也是大陆媳妇,是知性贤淑的妻子,是疼爱孩子的母亲,甚至是与病魔抗争的“斗士”——初见林茗歆,她在台上动情地讲述着自己嫁到大陆来的种种趣事,我在台下,使劲儿地摁着快门,甚至都没有听清楚她讲述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在嘉宾们阵阵的掌声中知道,她的讲述一定很精彩。  相似文献   

3.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易靖茗 《台声》2013,(7):90-93
在曾经的一位采访对象的介绍下,我得以认识了这位从台湾嫁到大陆的台湾新娘,她叫邱斐瑄。她很忙,但这位爽朗、热情的大陆媳妇儿,还是抽出时间让我们与她一起,分享她在大陆的生活,以及与先生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20)
正台湾知名作家李敖的长女李文长期定居北京,日前她搬回台湾,感叹台湾"老、旧、穷",甚至表示,台北很多地方连大陆一个三线城市都不如。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李文在返台后待了3个星期,还是不太习惯,她表示台湾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老"。李文还用"旧了,穷了,没活力了"等一连串词语形容如今的台湾。  相似文献   

6.
郑太男 《台声》2014,(5):44-44
<正>一场意外引爆的"太阳花学运",充斥着台湾年轻人对服贸协议和大陆的曲解与误解;而海峡对岸一张源自2011年台湾某综艺节目中言及"大陆人民根本消费不起茶叶蛋"视频截图令茶叶蛋一夕爆红,也引发大陆一些年轻人无尽的恶搞和调侃。在台湾,类似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早已不是第一次产生。两岸通航前,岛内曾谣言台湾将遭遇"木马屠城",如今往返两岸的航班超过800班,结果有目共睹。今日的服贸协议同样碰到蜚短流长,比如180万大陆白领将到台湾,又或者4.8万元新台币  相似文献   

7.
王建民 《两岸关系》2014,(11):25-27
<正>近年来,台湾岛内从蓝到绿,从上到下,出现一股质疑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的声音,鼓吹台湾要分散市场,减轻对大陆的依赖,降低风险,以维护所谓的台湾经济、政治安全。这是用政治思维对待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会压缩台湾经济发展空间,会让台湾经济迷失发展方向。防范对大陆经济依赖成蓝绿共识台湾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达成共识,有时甚至立场与主张截然相反。然而,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问题上,蓝绿都认为要防范台湾经济过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6)
<正>"大陆与台湾中间总是隔着那么一点神秘感,实习就是一窥门径的窗口,窗外蓬勃发展的大陆更适合年轻人闯荡。"连续两年到湖南广播电视台实习的台湾文化大学学生傅丽佳说,她的理想工作是成为一家大陆媒体的民生新闻记者。走街串巷采访城市民生百态、参加高峰论坛展望大陆互联网金融、在热闹夜市品尝小龙虾与臭豆腐……湖南都市频道里,傅丽佳将在大陆近一个月的亲身经历变成视频短片,准备分享给海峡两岸的亲朋好友。7月11日起,来自台湾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50名学生与50名大陆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生到大陆念书,已经不是为求文凭而已。现在的年轻人,求学大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商机、结识人脉。这些来自台湾的年轻人,正以强烈的企图心,想要在大陆寻找成为第二个王永庆的梦想。位于上海市郊华翔路上一家制造汽动机械的工厂老板,是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台湾学生罗群毅。他把父亲的专业搬到大陆来,实现自己事业梦想的开始。脸庞仍有着年轻人的稚嫩,但谈吐却颇为成熟的罗祥毅,说起两岸事务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台湾企业已经进入第二代接班阶段,但大陆严格来说却还没有出现第一代的企业家;在台湾想成为第二个王永庆真的很难,但…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5,(22)
<正>当代台湾青年成长的30多年,岛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心理。相较于年长群体,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台湾年轻人在大陆缺乏亲缘联系和生活经历,对于大陆有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中国的认同"先天不足"。岛内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中充斥分离主义元素,则是造成台湾青年中国认同薄弱的主因。在政治方面,"台独"势力30年来不遗余力地从事分裂活动,使"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不断扩大。"台湾主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3)
正谈话中,她拿出一袋叫做"客家雷茶"的东西,将少量牛奶混合在一起冲泡给我们喝,说那是只会在台湾有、在大陆就是万能的淘宝上也买不到的饮料。她告诉我们,自己零食几乎都是从台湾带过来。她是韦文心,毕业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学最后的一个学期,她到大陆的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换生;大学毕业后,又到大陆找到了一份自己感兴趣、喜欢的工作。采访地点选择在她和朋友合租的房间内。她长发偏分、高挑的个子、古铜色的皮肤、偏瘦的娃娃脸,看上去并不像已经大学毕业的样子,倒是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18)
<正>今年6月,台声杂志社在第九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上启动了"台湾青年媒体人实创基地"。这是大陆首个专为台湾青年媒体人建立的实习平台。这个基地是由台声杂志社牵头,联合两岸10家媒体单位共同创立,希望在寒暑假期间,从台湾地区招收一些对新闻媒体职业感兴趣的学生,到大陆的媒体单位实习。创建此基地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台湾青年媒体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提高采编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小愿 《台声》2024,(2):72-73
<正>近期,台湾夜市有摊贩开卖大陆传统小吃梅花糕,软糯香甜的口感很快就征服了一众食客。大批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前去大排长龙,“抢购梅花糕”一度成了网上热门讨论话题。不止梅花糕,越来越多大陆美食在台湾街头和餐桌出现。它们有共同特点,那就是网络口碑好,深受年轻人喜欢。  相似文献   

14.
郭雪筠 《台声》2023,(1):58-60
<正>“我想去联合国工作。”这是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台湾学生曹耿豪第一次见面就告诉记者的。对于学国际关系、有志于走外交的大陆学生而言,这话不奇怪,但对于从小生长在台湾的年轻人而言,有这志向非常少见。“就算就读于名校的相关科系——比如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外交相关专业,都非常难走这条路。  相似文献   

15.
顾泳潮 《台声》2000,(9):26-27
近年来 ,各种休闲时尚在上海广为流行 ,其中 ,喝咖啡也喝出了情调 ,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如今 ,繁华热闹、五光十色的上海街景 ,随处可见咖啡厅、咖啡吧的招牌和店面。善于抢占市场的台商 ,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商机 ,于是 ,200余家台湾风味的咖啡馆 ,犹如一夜梨花 ,遍地开放。真锅———炭火焙原味闲暇时 ,许多年轻人喜欢相约去“真锅”。“真锅”魅力何在 ?笔者走访了位于华亭路上的真锅咖啡馆大陆总部经理洪束华小姐。洪束华是台湾台中市人 ,毕业于台湾静宜大学企业管理系 ,30不到 ,她从事咖啡行业已有7年多时间。大陆总部是在19…  相似文献   

16.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17.
郭雪筠 《台声》2023,(7):75-77
<正>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廖志豪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带来了3份涉台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在大陆执业的台湾律师相关政策。他走访了上海近一半的台湾律师,并向司法局专家咨询,和台湾律师一起与检察院工作人员讨论建议可行性,只为帮助他们在大陆拥有更多职业发展空间,期望这些从事法律职业的台湾青年更好地留下、融入大陆。为了进一步了解从事法律职业的台湾人在大陆的生活情况,《台声》杂志记者在两会之后采访了北京彦泽律师事务所的台湾省籍法律顾问钱俞均。她表示,要探究台湾法律人在大陆的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8.
缪璐  张亨伟 《台声》2023,(23):68-69
<正>与大多数追逐繁华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不同,“90后”台湾女生廖子瑄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份责任。出生于台北的廖子瑄,个子不高。“语速快、性子急”是她对自己的认知,而行动力强是她给人留下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一个名字,她一生被迫与政治牵扯不清。在中国大陆、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在戒严时期的台湾、在资本主义心脏的美国,无论在哪里她都注定无法逃脱那个身份的牢笼——  相似文献   

20.
还是刚刚进入80年代,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台湾采访施叔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中年女性形象。满面春风,佩侃而谈,面对着来自彼岸的记者放松而随意,笑意一直挂在脸上。她的小说集里收有她的不少生活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