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对于幸福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并没有直接的、系统的论述,而只有零散的表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进行综合、详细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是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西方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幸福特别是个人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和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认为幸福和快乐是相互关联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当代西方主要有禁欲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科学的幸福观.中西研究指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鲜明的思想内容。从现实和理想角度把握幸福观,明确了在取得现实幸福的基础上不断朝向理想幸福前进,突显出由现实幸福到理想幸福的幸福追求;从物质和精神角度理解幸福观,强调物质幸福满足的同时重视精神幸福的满足,突显出由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幸福境界;从个体和人民角度分析幸福观,突出了个体获得个体幸福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突显出由个体幸福到人民幸福的幸福底色;从创造和享受的角度阐释幸福观,得出了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幸福的同时理应共同享受幸福生活,突显出由人民创造幸福到人民共享幸福的幸福路径;从国内和世界角度论述幸福观,体现了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为世界人民谋合作共赢,突显出由中国幸福到人类幸福的幸福张力。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具有这五个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树立了崇高幸福观,他认为帮人民克服一点困难,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勇于维护集体的利益,为共产主义贡献一切,是最幸福的。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树立了崇高幸福观,他认为帮人民克服一点困难,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勇于维护集体的利益,为共产主义贡献一切,是最幸福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民幸福观经历了从以政治约束为核心的幸福观、多元化萌芽发展的务实幸福观,到多元碰撞中实现的幸福观。为提升转型期国民的幸福观,建议运用政策重树劳动幸福观地位,多种媒体合力增加普及宣传力度,培养劳动幸福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郑湘萍 《前沿》2012,(17):41-44
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着丰富的幸福思想,着重探讨了幸福与生产、消费、分配、生态、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等维度,为幸福中国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关于幸福本质的科学阐释,也为我们走向幸福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新时代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准新时代幸福的本质,认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打造充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快乐论和完全论对何为“幸福”有着不同的诠释,综合两派观点,可以把幸福定义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快乐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把幸福与快乐等同起来,会导致异化的警察幸福观,它通常表现为“肉欲幸福”、“金钱幸福”、“权力幸福”,这些方面往往交织在一起.道德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意味着幸福不必以道德为客体,幸福不是道德的必然结果,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基础.要实现警察幸福观的回归,需要处理好法与德、情与理、高标与底线的关系,需要做到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过程也是对人民幸福观的阐释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观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主张。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缘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关切,在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对人民幸福真理的寻求和发展;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幸福的理论,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的人民幸福观;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主张,在价值排序中,集体幸福处于优先地位,这既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前提。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等几方面。其实现途径主要为加快发展物质生产增强国人幸福感、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幸福和谐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乔娟 《人民论坛》2014,(6):221-223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与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对东西方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家。通过对二人幸福观的比较,可以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性的思考与借鉴。幸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道德与情感的统一以及思考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邓皖宁 《前沿》2013,(18):57-58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幸福理论外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在现实中幸福因子缺失造成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片面与异化的倾向。通过阐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三方面得出建构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我们要有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的"奋斗幸福观"。"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为谁奋斗、谁去奋斗以及如何奋斗,这不仅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奋斗史,也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史一脉相承。新时代弘扬"奋斗幸福观"对于推动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与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对东西方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家。通过对二人幸福观的比较,可以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性的思考与借鉴。幸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道德与情感的统一以及思考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市民感受幸福的能力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这一切都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密切相连。虽然幸福观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但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这一主题,构筑社会主流幸福观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品质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进行伦理剖析,进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活品质与人们的需要层次、生活品味、生活态度等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直接相关,科学的幸福观能帮助人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谐生活态度,从而提高感受品质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品质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何菁 《前沿》2002,(8):100-103
本文从“幸福”这一范畴概念的阐述入手 ,探讨幸福的真实内涵 ,分析历史上人们对幸福的三种不同理解 ,得出幸福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并由此作为切入口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分析了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