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面对中央苏区严重缺医少药的现实,伤病红军有时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疗。中央苏区制定了一系列伤病红军优抚条例,从政策上重点关注、物质上多点关心、精神上多加关怀。在贯彻落实优抚工作上,苏维埃政府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建设医疗机构、严厉执行优抚条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保障了伤病红军的身心健康,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新营 《党史文苑》2013,(12):28-32
萧华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的开国上将,年仅39岁。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央苏区,17岁的萧华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成为红军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铸就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段非凡传奇。萧华在中央苏区的的成长进步.自然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领导人的关心和提携。当时。被誉为中央苏区红军四大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对萧华的成长进步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军队优抚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在军事优抚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不仅建立了专门的优抚行政机构,制定了系统化的优抚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还动员社会多阶层赞助优抚支持长期抗战,这就使得军队旧有优抚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改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时的军队优抚仍然在旧有优抚模式的窠臼中徘徊。  相似文献   

4.
正松毛岭阻击战是1934年秋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东线的最后一场重大战斗。松毛岭在福建省连城县与长汀县交界线上绵延80多华里,是守护中央苏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1934年6、7月间,国民党军队分6路向中央  相似文献   

5.
赖晨 《党课》2013,(18):91-96
西药奇缺 从1930年开始,为了消灭中央苏区,蒋介石在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企图困死红军,使中央苏区经济枯竭,几乎无法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6.
沈阳 《党史文苑》2007,(1):16-18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军队优抚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在军事优抚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不仅建立了专门的优抚行政机构,制定了系统化的优抚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还动员社会多阶层赞助优抚支持长期抗战,这就使得军队旧有优抚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改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时的军队优抚仍然在旧有优抚模式的窠臼中徘徊.  相似文献   

7.
田超 《湘潮》2023,(2):23-2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大红军武装力量一直是重要的革命任务之一。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据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人。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8.
广昌是中央苏区北大门,中央革命根据地全红县之一。在距广昌县城南面驿前镇70华里处的高山松林中,静静地躺着一位红军烈士,他就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同剿”中英勇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原红三军团红五师政治委员陈阿金。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与中央苏区党和红军革命斗争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建宁,地处武夷山中段南麓,是闽江水系源头。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胜利。战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和建宁人民创建了建宁苏区。建宁以全国中央苏区县之一和8000多建宁儿女参加了红军的光荣历史,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图书出版物是部队运用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利用红军图书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央苏区建设、提高红军战士政治觉悟、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伟 《党的文献》2015,(2):108-113
总体来讲,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对俘虏采取了比较优待的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的具体做法有:缴枪不杀、尊重人格、予以释放、教育改造、提拔使用、进行扣留、同意交换、严格甄别等,特殊情况下实行就地枪决。这些做法基本上符合了中共的对敌统战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红军的兵源补充问题。在把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优待俘虏政策贯彻到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有时需要变通,甚至有不能完全执行的意外发生,但总体来说是执行到位的。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俘虏政策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俘虏政策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我党树立威信、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入漳,攻占了漳州城。这次战役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年是红军东路军入漳80周年,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将给予我们历史的启迪。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发展的有利机遇1931年9月,中央苏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就在这时,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妥协退让,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调停上.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到1932年2月,短短4个月时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相似文献   

15.
“告诉他们,准备吃苦,准备爬山,准备背包袱打仗”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后,项英对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抱着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红军主力至多个把月时间,就可胜利突围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打几个胜仗,将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吸引到那里去。到时,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来一个胜利的反攻,将国民党军队赶跑,就可收复失地,恢复苏区。于是,他要求各级党政组织仍像以前那样,轰轰烈烈地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参加红军,支前作战。他认为苏区只留下几千人的独立师和一些独立团,兵力太少,必须重新组建几个独立师,组建新的主…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时期,朱德承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对红军游击战争进行了可贵探索,确立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领导了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为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与实践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8,(10):34-38
保卫中央苏区:罗元发指挥一个团接替两个师的阵地 1910年11月15日,罗元发出生在福建龙岩。1929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从井冈山转移到闽西。5月22日,红军打下了龙岩。放牛娃罗元发在红军扩红中参了军,当了红四军的一名战上。不久,罗元发被选送到闽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红军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苏区县-长汀县的四都革命老区,有一块镌刻有58名红军革命烈士英名的纪念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比瑞金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早9个月)。 被誉为“红色的土地、红军的故乡、红旗不倒之乡”的长汀县四都镇,是红军人闽第一站,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三仗中村战斗,是前后五仗中时间打得最久,战线最长,战斗最残酷,战果最大,红军牺牲最多的一场山地鏖战。中村战斗迅速改变了战局,为最后打破敌人“围剿”奠定了基础,在红军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