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力 《法制与社会》2010,(2):265-265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常规采访方式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所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界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都不乏把隐性采访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案例。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历来最容易为人所争议之处就是其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法制的角度对这一颇受争议的问题做出思考分析,并且针对当今新闻界所存在的隐性采访被滥用的趋势从法制与伦理两方面提出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由于通过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具有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的新鲜独特等特点而受到受众的欢迎,成为大众传媒经常采用的新闻样式.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缺乏,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诸多法律困惑: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法庭合法证据使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用引诱手段,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如何隐身等等.在没有专门法规定的情况下,探讨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开展隐性采访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5.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莉  田丽艳 《行政与法》2005,(11):64-65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隐性采访很受新闻记者的青眯。社会和广大公众对隐性采访也持认可态度。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此形成的观点反差较大,而且尚无定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及新闻立法,隐性采访完全可以有条件的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热衷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致使隐性采访纷争不断.对隐性采访进行立法规制已成为现实的需要,立法应当从隐性采访的原则、隐性采访的方式、隐性采访的程序以及隐性采访的限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新闻界盛行隐性采访,即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进行暗访,其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偷拍偷录”。这种采访方式对于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违背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诉讼程序,这种隐性采访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即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呢 ?这个问题在学者中间是有争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是一…  相似文献   

8.
情境真实是电视新闻的必然追求,它的具体内涵包括时空环境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关系。电视记必须属守真实理念,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灵活彩包括隐性采访手段在内的多样方法以实现情境真实。  相似文献   

9.
媒体侵害公民隐私权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偷拍偷录”获取后传播,另一种是“直接界入”采集和传播。“偷拍偷录”是媒体传播者采用的一种非常采访手段,在新闻采访中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由于当今媒体传播已进入无国界,无地域的全球化格局,因此这种手段一旦实施过当,涉及采访对象的隐私和秘密,必然会给公民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偷拍偷录”是媒体传播者暗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同意一般有直接同意和意思同意。直接同意是指当事人直接表示对新闻报导的同意。这一般表现为接受采访、提供材料,主动协助新闻作品的完成。涉及特定人的新闻作品,创作时往往要采访特定人本人或由...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为取悦读者和观众,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独家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在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3.
车贴     
“XXTV新闻采访车贴,让你的车更加拉风。”近日,一种“XXTV车贴”在网上销售火爆,受到不少车友追捧。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个性车贴销售混乱。一名购买者称,所购车贴蒙过交警。点评:如此车贴也许是车主虚荣心作祟,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生活》2009,(7):62-62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记者权益保护组织“新闻标志运动”说,2009年以来,全球已有26名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丧生。相比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升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新闻侵权与新闻诉讼研究得比较多,而就新闻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切磋却并非多见.这不能不说新闻法制完整体系得以形成还欠缺着重要基石。从新闻采访、写作、编审到发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此,笔者研究了100起新闻纠纷,结合新闻司法工作实践拟以这个视角谈点个人浅见。 笔者曾发表过《略论“正面报道”与保护名誉权》一文.侧重谈了侵权构成与名誉权保护,本文侧重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纠纷症况,谈谈如何预防侵权与自我保护的法律策略。 一、新闻采访的自我保护法律策略 这些年来…  相似文献   

16.
王致和集团海外维权胜诉后,该集团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代理王致和集团商标维权案的两位律师——一位是德国知名律师沃尔夫冈·菲斯特尔维特克博士;另一位是国内律师王洪青。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对于新闻采访权的保护存在不足,使得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直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一方面,自身合法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而另外一方面,要完成新闻采访工作,又必须依赖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如何不再让新闻采访权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以法律手段实现新闻采访权的制度化保护,是当前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8.
左金成 《政法论丛》2012,(3):101-105
体育新闻侵权涵义的界定应以新闻侵权的定义为基础,对新闻本质的剖析有助于确定新闻侵权的涵义。依照属加种差的逻辑定义方法,结合体育新闻的特性,可将体育新闻侵权定义为新闻单位、出版单位、作者和体育新闻提供者,以体育新闻传播为目的,在采访、写作、编辑和报道的过程中,违法采访或不当报道侵害体育组织或体育个人的人格权益以及与体育相关的专有技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度与量的平衡——西方司法审判与新闻报道关系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年前,我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作访问学者。该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在美国声名卓著。我在进行“比较新闻法制”课题研究的同时,也间或去新闻传播学院听“法庭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一课。其中,教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庭内任...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指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见台、新闻电影等大众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行为新闻传播则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发布、新闻传送等各个新闻活动过程。新闻自由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基于人民的委托所享有的依法自由从事采访、写作、发表、出版新闻作品并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