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也是新时代教师的执业依据和规范要求。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我们需要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首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是科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很大程度上是从教育实施的直观形式和呈  相似文献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作为规范性教育的学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尽人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隐含性、方式的迂回性、过程的顺然性、效果的长久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本文旨在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学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进行学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则是依据当代教育"大课程"观,对高校所有能够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整合所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分相合、相彰相显、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面的"灌输"教育有时效果不佳,如果利用多样灵活的新型载体,采用间接、迂回的隐性教育方式,则容易使受众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受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采用"问接""迂回""渗透"的方式,使其在工作和文娱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并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感动,在潜移默化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由于隐性教  相似文献   

5.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言的。隐性教育方法具有独特的内涵、特点和功能,新时期隐性教育方法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丽如 《世纪桥》2015,(12):73-74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在大多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以显性课堂教学为主,而隐性教育的开发及运用很有限。针对中学生思维及性格特点而言,应当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隐性教育是指运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渗透其中。本文将对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隐性教育"因其具有教育方法多样、教育方式自然隐蔽、教育效果显著等特征,而为欧美国家所普遍采用。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注重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实践课时、善于利用各种隐性教育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面的“灌输”教育有时效果不佳,如果利用多样灵活的新型载体,采用间接、迂回的隐性教育方式,则容易使受众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受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采用“问接”“迂回”“渗透”的方式,使其在工作和文娱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并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感动,在潜移默化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由于隐性教育是在受教育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在情感上是自愿接受的,因而隐性教育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很多学者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在介绍了隐性课程的起源和概念之后,接着探讨了国外不同国家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和特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隐性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同等重要,都不可忽视。高校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缩短其就业的“社会适应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更应该通过“美化”校园硬件环境、创新校园制度环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文环境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特殊作用,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  相似文献   

11.
宁波  杨书微 《世纪桥》2014,(10):51-5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隐蔽性、渗透性、愉悦性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界的新宠。本文选取琼州学院部分学生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归纳、分析,探究该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最后从理念、载体、利用率、保障机制、形成合力五个方面,提出增强该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基本采用显性的"灌输法"教学,虽然这种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社会趋向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给思想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单一依赖显性的"灌输法"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隐性思想教育理论起源于国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显性教育一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更多因素、更多渠道的影响,重视隐性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实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博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以施教者主动传授、受教者被动接受为主,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网络载体交互式的沟通方式促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接受型模式向平等对话型模式转变,"博客"这一个人媒体的诞生则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支持。文章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网络载体的意义、博客的概念及优势的分析,阐述了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分析指出辅导员博客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网络能够将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集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灵活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方式,优化网络环境,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在网络载体上开展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体论论域为基础,从总体上梳理和评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代表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创新工作方法非常重要。文章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本质规定给予了阐释,并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其遵循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一个理念、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个资源、五个建设以及六大载体的运行机制下的显性与隐性法、理论与实践育人法、经验与科学并重法、利益分析法、主客体双向互动法、集体教育与自主教育法、整体化与个别化服务法、立体式的教育法、心理教育法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法等十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代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媒介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新媒体为载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打造教育网络平台、更新教育引导方式等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代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媒介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新媒体为载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打造教育网络平台、更新教育引导方式等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创新工作方法非常重要.文章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本质规定给予了阐释,并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其遵循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一个理念、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个资源、五个建设以及六大载体的运行机制下的显性与隐性法、理论与实践育人法、经验与科学并重法、利益分析法、主客体双向互动法、集体教育与自主教育法、整体化与个别化服务法、立体式的教育法、心理教育法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法等十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