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本文从政党功能的角度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党衰落”论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西方政党的代表性功能受到了削弱,但其制度性(程序性)功能有所增强,这表明西方政党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中介,其重心正由社会向国家转移。尽管政党的制度性功能的发挥仍使这些政党在短期内无生存之忧,但从长远看其代表功能的日益削弱终究会动摇政党本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以英美等国政党制度为代表的西方政党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并对世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也与它们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与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本质的不同,其赖以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也有很大差别,但作为人类共同探讨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和成果,在某些方面肯定会有共同的东西,也会有一些可以相互借鉴和吸取之处。所以,认真分析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政党制度的完…  相似文献   

3.
叶海波 《岭南学刊》2008,1(1):41-45
西方关于政党法律性质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先后形成政党机关说、政党团体说和政党媒介说三种理论。政党机关说注重于政党的公共属性;政党团体说则偏重于政党的自由属性;政党媒介说认为政党活动于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和自由性,是社会和国家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三种理论均深受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影响,部分或全面地揭示了政党所具有的公共性和自由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梁煜  朱前星 《前沿》2012,(16):25-27
社会整合,是指按照特定的价值规范和程序规则,对社会中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各方面要素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关系和谐稳定有序,以形成社会统一体的过程.政党功能,是指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政党职能的外化,政党功能决定着政党的能力高低和行动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能力的强弱.中国共产党应该非常注意发挥好政党功能,以利于提高其社会整合能力,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5.
论政党的类型与功能及其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功能与政党类型密切相关,政党类型的历史变迁与政党功能的历史变化相辅相成。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党类型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同。从历史发展看,政党先后经历了近代权贵党、现代大众型政党、当代全方位党与卡特尔党。从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当代政党具有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四个向度上的功能。在不同的政治生态中,政党功能也存在着执政党与在野党、体制内政党与体制外、现代大众型政党与当代主流政党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西政党制度结构功能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本文从结构、功能视角对中西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为充分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处理好党际关系,使制度结构更具弹性,充分发挥政党制度功能,为多党合作协商机制提供更适宜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政党功能兼具应然和实然的内容,是指政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政党功能的内在逻辑而言,利益代表是政党功能的基础与根本,影响权力是政党功能的直接目的与显著体现,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应该是政党角色的基本定位.由此引申,政党功能的弱化实质是利益代表的危机,政党功能的异化则是政党与国家、政府、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民主、和谐、发展"已成为国内政治主题的当今,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民主政治为评价标准,对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民意代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往往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入为"一党制""党国体制"和"威权体制"等范畴,这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种误解。应该看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政党政治过程和政治效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体现了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属于一种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实现了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践超越,在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党再造":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党管理理念开始向现代政党治理理念转型,以实现政党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党再造",已成为维系政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理性选择的必由之路.政党再造包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再造社会化政党;以争取人心为导向,再造竞争型政党;以组织革新为平台,再造效能型政党;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再造信息化政党;以信息社会为契机,再造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11.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2.
围绕"人民"话语的宣示性表述,是当代西方政党的共同特征,但其现实实践与话语定位却存在矛盾。矛盾的关键在于,人民绝非西方政党政策清单的首选项,资本利益和本党利益永远高于、先于民众利益;民粹主义政党也并非人民的代表,其政治动员实质上是对大众意志的裹挟和绑架;西方政党制度越来越僵化和失灵,日益丧失民众信任。高扬的"人民"话语与"去人民化"的实践,成为西方政党政治难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民主集中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论,还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国家政权的创建和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一原则,民主集中制理论因此而成为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民主集中还是分权制衡是中西方政党制度的重大区别,我国政党制度既贯穿民主又体现集中,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雪 《人民论坛》2010,(12):34-35
要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的实质,离开对政党现象的思考是不可能抓住要害的。萨托利的《政党与政党体制》一书,通过对现实存在的政党进行分类,并就竞争性体制和非竞争性体制各自的逻辑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中西方政党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政党知识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真实性"与"可交流性",它包括政党观念、学说以及技术性知识。把政党知识融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勾勒其变化的基本轮廓,发现在古典现代性、自由现代性以及多元价值时期都不断凸显社会智知范式转变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非承继性与对抗性,显示出主观创制和人为建构。政党知识的不断再认知过程,就是政党知识"自反性"的表现,这一过程不仅产生新的知识内容,也使政党主体发生变化,保证了党组织对广泛社会基础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16.
首先,合作共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属性。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构成了我国政党合作的坚实基础,使多党合作成为可能。我国的政党关系,不是西方国家政党  相似文献   

17.
政党和政党制度是现代各国政治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政治现象.当前,在我国政党制度研究领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了西方学者区分不同政党制度的标准系统及其相关结论.结合西方政党制度类型研究的理论探讨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归类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简单拒斥或者尤条件接受西方有关的分类方法和指标体系,都是有失偏颇的.应当在深入考察政党制度分类基础问题的条件下,结合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政党监督作为监督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政治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通过对中西方政党监督的内涵与实质、西方国家政党运行机制的剖析与比较,充分认识中外党际监督的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以及一般规律,从析探寻国外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对我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政党是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现代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无论其民主与否,基本都实行政党统治。政党的重要性在于为现代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和稳定性。因为政党既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同时又聚合了国家的政治精英和领导力量。它能够在国家与社会、政府制度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西方政党是在欧  相似文献   

20.
国家政治力在综合国力中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政党是国家政治力中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党作为国家政治力的核心性要素,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我国政党功能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是国家政治力增强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