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邱程  彭启福 《理论导刊》2023,(9):109-115
数字化生存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场域,并形成新的特征:在主客关系方面,基于数字赋权的个性彰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在信息获取方面,基于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送达;在叙事方式方面,基于“流量为王”的形式优先排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人际对话方面,基于时空离散的虚拟交流误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含义。政治逻辑和网络逻辑矛盾、技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矛盾、资本逻辑和价值逻辑矛盾、作者逻辑和读者逻辑矛盾是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权衡权威消解和关系再造、技术遮蔽和数字解蔽、工具理性规制和教育供给引导、技术跟进和限度超越等关系,巧用、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谭天 《理论导刊》2023,(3):118-124
信息窄化是信息过载重压下“媒体—算法—用户”循环和“需求—搜寻—满足”闭环的产物。作为信息技术迭代和传播格局嬗变后海量信息差异化供给及选择的结果,信息窄化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隐忧也逐渐显现。其负效应——“信息偏食”“信息投喂”“信息圈层”和“信息裹挟”在限制话语主体思维和行为的同时阻隔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窄化重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需从话语优化角度予以辩证思考和科学应对,在坚持话语权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共生中把控话语场域,在注重话语内容的再生产与再完善中保证有效供给,在增强话语方式的交互性与启发性中促进多向互动,在推动话语空间面向时代与回归实践中实现持续转向。  相似文献   

4.
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中介,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媒体场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注重传播平台的"微型化"建构与媒介素养的"扩展性"提升、遵循内化"受众本位"并警惕规避"迎合受众"、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实践体系的"多元性"等,应是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面对各类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出击,准确识变、主动应变、科学求变,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智能化虚拟社会场域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智联化场景在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智联化场景,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红色网站”为何缺乏吸引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思想教育进网络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天津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上说,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技术,它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有利于更好地传播知识。信息网络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有助于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丽娜  吴琼 《理论导刊》2023,(4):117-123
智媒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环境拟态化、结构扁平化、内容精准化、媒介智能化等新特征。同时,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即“虚拟自由”场域干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认知、“去中心化”传播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权威、“信息茧房”效应遮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流入、“圈层文化”现象阻滞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进路等。为此,须依循“思想引领”“主体塑造”“内容为王”“破立并举”的脉络,实施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纾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代之困。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学生社周日趋成为大学生互动的场域。自中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的思路,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各高校对学生社团党建工作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窃以为,“三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练出一手抓“活的灵魂”的功夫c何谓“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列宁的话告诉我们说:“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c”具体,是事物存在的形态,凡事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和事,”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在“三讲”教育和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掌握好这个“活的灵魂”c只有牢握好这个“活的灵魂”,才能在“三讲”教育中深入地剖析自己,从而有力地促进自己的进步;只有抓住这个“活的灵魂”,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就事论理,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时间、空间和场域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思政教育作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课题。落实这个要求,重点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  相似文献   

12.
庞瑜 《理论导刊》2023,(7):87-92
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智能融合是提升新时代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政治信仰、共同体共同价值的重要向度,也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和提升民族工作成效的工作重点。同时,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深度融合也引发了共同体意识建设过程中的内部互动场域、对外传播场域、技术媒介场域、伦理技术场域及共同体情感场域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信息茧房”“木桶短板”“尖叫效应”“过滤气泡”及主体边界等问题。针对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智能融合问题,未来应从人本主义和技术规制的视角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发展路径,强化对数据使用的权力规制,回归主体性地位,强化主流思想引领,增强共同体成员互动,优化人工智能技术。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个“确定具体要求”的过程就是“指导逻辑”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各项教育产生的综合效果,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牛苗苗  孙涛 《理论导刊》2023,(5):128-132
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发展与技术发展深度耦合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发展和各要素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合力推动了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同时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思维固化、技术伦理问题、价值偏离等不同维度的风险挑战。因此,需要坚持育人主体“主导”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育人原则,持续提高技术准度规避算法偏好,防止技术膨胀而偏离价值发展,以探寻优化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路向,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驱动力。区块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其分布式记账、协同式维护、交互式加密、机器型信任关系等特点为“大思政课”构建提供了思维、技术和物质支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利用从“窄”到“广”、主体构成由“少”到“多”、运行机制由“分”向“合”转变。当前,区块链赋能“大思政课”还面临主体职能与参与机制不明确、平台建设与功能不匹配、信息与应用开发不充分等困境,亟须以主体协同为起点、以内容协同为靶点、以空间协同为支点,整合队伍及其功能、健全平台及其工作机制、加深信息发掘与应用开发,形成可亲、可信、可为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矛盾化解是乡村治理的综合性课题,其效能提升需要软治理与硬治理的整合发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治理优势与功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细化落实。环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创新与效能提升。有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创新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素质提升、群众基础的夯实、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助推乡村社会矛盾的综合化解、乡村治理的改革创新与新型乡村社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同场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同一场域内部占据不同位置的资本拥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产物。详言之,通过对冷战时期政治场域对学术场域的渗透、学术场域内部的斗争与争夺、场域中不同知识分子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对知识分子的具体影响可以被揭示出来。进而,要想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的自主性研究,研究者就必须在自主意识、研究工具、学术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20.
"虚拟实践"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场域。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与"实践的教育"统一起来,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生活"向"虚拟实践"的延伸,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